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00年全国教育财政基层报表数据,对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低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在民族自治地区比较集中的"二片"和"三片"地区,特别是在小学层次,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并无明显差距;在初中阶段,两类民族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也非本片地区最低的。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还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自治地区学校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学校,总支出中来自预算内的比重较大(即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来说,更依赖预算内收入,而较少从学生家庭和社区汲取教育资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并不满足"财富中立性"或"财政中立性"的原则;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收入)水平高于非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生均支出地区差异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6—200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普通高等教育支出数据,估算了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运用两者的分解公式对其进行了系统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高校扩招前,扩招后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省际分布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扩招后生均预算内投入省际分布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的。另外,分区域分解分析还发现,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总体差异贡献最大,其贡献率接近60%。  相似文献   

3.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分析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基于此,文章建议中央财政要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以促进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反映我国各省区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入学率、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各级教育师资水平、科技人员数和科技专利数的基础上,首先计算出教育存量指数、教育增量指数、教育投入指数和教育贡献指数,然后构建了教育发展指数,并进行了省际比较分析。本研究还利用基尼系数分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程度,用计量回归方法估计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我国教育基础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教育机会扩大了地区差距;教育质量深化了地区差距。这些原因造成了教育结果的显著差距,加重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第二,各级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剪刀差”关系。随着教育层次从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逐渐降低,虽然教育机会的基尼系数逐渐减少,但是教育质量的基尼系数却在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6年间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普通高校支出数据,估算了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运用二者的分解公式对其进行了系统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高校扩招前,扩招后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省际分布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出现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扩招后生均预算内投入省际分布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的.另外,分区域分解分析还发现,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投入总体差异贡献最大,其贡献率接近600%.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发现,政府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这表现在近几年一些省份生均经费指数几乎没有增长,个别省份甚至有所下降。不仅东、中、西地区间教育投入不平衡,地区内部,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各省市之间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差距要比东部、西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下降。针对上述问题,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为解决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戴文静 《高教探索》2013,(1):113-117,124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和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生均经费支出方面的差距,以促进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各省区市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各种差异指标分析发现,从距平值来看,上海、北京、天津、西藏、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与陕西、河南、贵州、甘肃、江西、青海、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的差距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离散程度越来越大;从极差、极差率来看,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变异系数来看,合计及预算内生均经费各地间的离散程度2007年比2003年都有所增加;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反映的各地间的不平等程度在2003-2004年间呈增大态势,2004-2007年有轻微下降;如果把全国按地理位置分为6个片区的话,那么组内不平等大于组间的不平等,组内不平等贡献率合计部分2007年比2003年有所增加,各组内的不平等程度最大的为华东地区,最小的为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各省区市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常见差异指标分析发现,2003-2007年间总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不平等程度大于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不平等程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不平等程度要大于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的不平等程度,生均(预算内)基建经费的不平等程度大于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不平等程度,而且生均(预算内)基建经费的不平等程度是最大的,达到0.5左右,其各地区间的差距水平已经处于很高位置了.除基建经费的不平等程度在增加外,其他类型的经费的不平等程度都在减小.各类型生均经费的预算内经费比例过低,且人员经费比重过大挤占了公用经费.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末,国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本研究使用三个省区的校级和县级数据,基于准实验研究设计,以小学为例,构建倾向分数配对模型对新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利于编小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县域内支出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生均支出水平、教师平均工资在县域内还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 1 98 5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是以分权化和经费来源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这一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日益不平衡以及贫困地区公共教育资源不足。这使得建立一个切实的、经常性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必要。本研究利用 1 997年和 1 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 90年代后期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和教育投入的地区间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分权化财政系统中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经常性的、切实的义务教育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From the early 1980s, China underwent perhaps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in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a shift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some degree of recentralization, however, since the mid-1990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early 2000s. The purpose of this shift was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regularized financing mechanism for rural education. Using provincial-level data from between 1997 and 2005, this paper analyzes whether the shift worked as expected. It finds that by the end of 2005, there had bee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e rural–urban gap,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the overall inequality in per student budgetary expenditure and total spending. Much of the decline occurred in the 2000s. Moreover, the rural–urban gap declined more rapidly tha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inequalities in spending on primary education declined much more rapidly than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考察了1993-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差距的演变状况,发现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城乡差距比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又持续下降的演变过程。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城乡差距十分显著。并分析了财政分权程度、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以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最后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 《教育研究》2012,(8):13-18
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师管理等方面实行城乡两种制度,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协调共生、共同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形成一体化的思维,建立一体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湖南省的数据(2005~2008)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显著,当前湖南城乡的教育不平等是其城乡收入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果城乡教育不平等现象得不到改变的话,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8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以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为指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绝对差异均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当务之急必须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政府分担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统筹;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然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泰尔指数分解统计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各省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显著;纵观整个2011-2016年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有扩大趋势,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大于地区差距。导致这些差距悬殊的原因诸多,其中"城乡二元"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致使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的制度诱因;个人部分支出是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显著。为此,研究建议:"以省为主",立法保障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重视农村个人经费支出,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对中西部尤其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18.
The level of financial inequality among U.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and society, yet few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is topic using established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equality. This paper updates and extends previous work while introducing decompositions that shed light into key trends that we observed for the 2004–2017 period: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total expenditures and decreasing inequality in per-student expenditures. The results of our decomposition highlight how these opposing trends related to rising differences in enrollments and an increasing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n institution's enrollment level and its expenditures per student. Our decomposi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both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and within-group differences contributed to the observed trend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within-group differences reveals that inequality patterns differed meaningfully by institutional type, with doctoral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baccalaureate colleges possessing higher levels of inequality and a mo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student expenditures and enrollments than master's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associate's colleges.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区域差距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与经济发展一样表现出随地区而不同的差序格局,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而且也强烈地反映在一个区域的内部。抽样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地区内部在人均教育经费、教育普及水平、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办学条件等五个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分割的“双二元”体制。打破这种“双二元”体制需要采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体制和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教育经费来源体制等相关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