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情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移情是强化幼儿道德认知的重要手段,是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手段。家长和教师应利用日常生活情境渗透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强化幼儿道德认知,加强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组织角色扮演游戏,增强幼儿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2.
<正>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我在所执教的大班中通过一定的观察后,共搜集了48个案例,现将具体的结果呈现如下。一、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幼儿攻击行为,并使  相似文献   

3.
刘云梅 《课外阅读》2011,(10):376-376,367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为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所研究幼儿的实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其社会性方面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黄如珊 《成才之路》2014,(17):56-57
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其发展状况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是一种不良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刚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的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什么小班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儿都有哪些攻击性行为,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值得我们思考。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幼儿道德教育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礼尚往来”是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一门基于礼仪和交往的学问。“礼尚往来”对我们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影响。并创造积极的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可以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是由紧密相关的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可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也可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做起,也可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但从对象年龄特点来看,一般是年龄越大,始于道德认识的越多,年龄越小,则始于道德情感的成份越重。幼儿则属于后者。从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去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首先,是由幼儿的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著名心理学家皮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中班的幼儿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还不完全,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应及时通过行为分析,寻找成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幼儿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品德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在内隐学习氛围下,会形成幼儿道德认知的缄默性知识,内隐学习的强有力性有助于幼儿道德意志深刻性的培养,内隐学习的抽象性有助于幼儿道德情感直觉性的培养,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高潜力及高密度贮存有助于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文章讨论了如何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活动、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等方面,有意识地以内隐学习理论对幼儿实施无形的品德熏习,使幼儿的生活本身的道德意境充溢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目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只有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变成自觉的行为 ,才能真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要形成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孩子抓起 ,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 ,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 ,由于智力的开发 ,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人习惯的影响 ,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习惯养得好 ,终身收益 ,习惯养不好 ,终身受其累。”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  相似文献   

1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良好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基础,幼儿道德教育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以提高有效性.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阵地,更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课程,促进幼儿良好道德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章瑜 《孩子天地》2016,(6):234-235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良好的道德动机模式建立的第一关键阶段。然而目前幼儿教育忽视了对幼儿良好的道德动机的培养,而道德动机是德育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道德需要所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它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起激发选择、强化、调节和控制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道德目标。为了在幼儿期把良好的道德情感、意志、根植在幼儿头脑之中,并让这种思想的根基保留终生。为了深入贯彻《规程》中提出的对幼儿主动、积极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目的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宋磊 《新教育(海南)》2023,(S1):175-176+184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形成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关键时期。基于幼儿发展优先理念,通过开展幼儿园“自然日”品德启蒙教育活动,研究幼儿品德启蒙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31):165-166
3~6岁是塑造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而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某幼儿园对教师开展"端午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观察与记录,教师会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设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计划性地将抽象的品德具体形象化,引导幼儿建立品德认知结构、获得品德情感体验、规范品德行为表现、培养品德意志形成。  相似文献   

18.
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具有此种行为的儿童往往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的关系,以致影响幼儿以后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20.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