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简言之为搜集寻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它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然而在不同的新闻事件和不同的栏目形式之下,所需要的采访方式和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故事类专题栏目被业界认为是较有深度的新闻栏目,因而其提问采访更考验记者和主持人的新闻专业素养,本文试从两类主要的故事类栏目主题入手,分析故事类专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张季鸾说过:“新闻记者最根本的职责是‘记’。如果当了老记者就忘了‘记’,那就剩下一个‘老者”、失去了记者的天职了。”诚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渗透,已经突破了笔记这一单纯的新闻采访记录手段,一些熔记者高素质和新技术的诸多手段随之应运而生。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划分归类,分析探讨各种记录手段的利弊,以求记者灵活选择或多种手段并用。  相似文献   

3.
韩伟功 《记者摇篮》2005,(10):52-53
采访笔记作为记者采访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其速度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本”的传统采访方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访笔记还重要吗?  相似文献   

4.
金钰 《记者摇篮》2014,(8):43-44
采访,即搜集寻访,也专指新闻采访,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而电视新闻、专题等的采访行为,作为采访概念范畴中的分支或者细化,将新闻事实转化为流动画面和声音进行传播,在采访报道媒介方式上与报纸广播等媒介存在差异,形成了较为特殊的采访模式与技巧。本文将根据作者在电视节  相似文献   

5.
白岩松曾经说过,采访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有人情味。按照课本上的定义,采访就是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6.
在记者繁忙的工作中,采访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 本"的传统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7.
P采访是记者访问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采集新闻素材与资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离不开多跑、多问、多看、多思、多记多写。不知何年何月起,记者手中有了录音机与摄像机,记录手段先进了,再加上电脑的普及,似乎笔记本与笔也可以“退休”了。一次参加校庆活动,某电台的...  相似文献   

8.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9.
一、填充题(10分)1、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或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2、访问新闻人物和和情人物是获得新闻事实的主要途径。3、现场观察,新闻界行家们称之为“用眼睛采访”。4、采访记录形式一般分为录音机记录、心记和笔记三种。5、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1.
录音机是广播记者常背不卸的"笔",随时纪录瞬息即逝的新闻音响素材.录音报道的采访,固然需要娴熟的录音技能和有关声学等方面的知识,例如,为了克服有损声音清晰的混响问题,采录谈话时房间宜小不宜大,光滑的隔壁上要挂窗帘或毯子以起吸音作用等;同时,记者对现场各种声音如何正确判断,及时捕捉,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有声音的世界里,采访中不可能把任何声音都记录下来,主要采录那些既生动活泼又直接能表达新闻主题的音响.实况录音是录音报道的主体部分,不是拿来凑热闹的.我们知道,人的听觉辨别能力不及视觉那么细致准确,但是,对于有特  相似文献   

12.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能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4)
记者要记──评一种新闻采访现象文/中宣部新闻局刘祖禹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掏出本子做记录(这里且不说电视、广播、摄影记者,他们把各自手中的机器当作一个文字记者手中的笔和记录本;但是即便是“抱机器”的,也还不免经常要借力于笔和记录本...  相似文献   

14.
新闻单位由于新闻宣传手段不同,方式不同,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带音响的节目是广播媒体的优势,在众多带音响的节目形式中,现场报道是最具优势的,在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做好现场报道才是广播记者的拿手戏。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采访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把现场的音响和记者的解说录下来,然后通过发声手段传送给听众。现场报道的主要特点就是采编、录音、解说为一体的方式进行采访,记者在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解说、一边采访、一边录音。一、现场报道的优势首先,现场报道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现场报道是记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青年记者》2006,(12):95-95
现场报道,是指记在新闻事件现场以口头方式报道新闻.构成报道的记口头语言和录音素材,是在记采访的过程中直接融为一体的,而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集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述说三位一体.现场报道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录音报道,这种新闻体裁的特殊性,就要求记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以及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在名誉侵权官司中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由于新闻采访不同于刑事侦查或者政府调查,采访者不可能以制作调查或讯问笔录的方式取得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当媒体被诉侵权时,采访记录和有关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这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使媒体偷拍偷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合法化了。那么,它的意义仅仅是记者的隐性采访手段被认可吗?  相似文献   

17.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19.
同为媒体从业,字和摄影记因为手持不同的“武器”而有所差别。字记,以手中的笔记录事实;摄影记,用手中的相机再现故事。但如今,随着影像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与表现方式上的配合、组合、融合已成常态。新闻图片走上版面也直接催生了报业“读图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摄影镜头是字记的另一双眼睛,在这一视野中,它记录着新闻瞬间的精彩,也为受众开辟了另一片本解读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前进。作为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原是无可非议的普通常识。可是,有些人却怀疑地问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影像、音响宣传材料及电传、传真文字稿呈现在你眼前,新闻信手拈来,俯首皆是,难道记者还必须以采访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吗?笔者认为:采访手段和形式尽管变化多端,但深入第一线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请看事实: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9,000多名而记者却有14,000多名,记者比运动员还多。采访1987年美苏首脑华盛顿会谈和1988年苏美首脑莫斯科会谈的各国记者都各达数千人。“热点”地区的重要事件也引来有增无减的记者群。不但电视、电台、摄影等音像记者在增加,文字记者的采访队伍也在扩大。这就说明,各国新闻机构越来越重视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界,如果仅依靠第二、三手材料去写作,甚至甘当“文抄公”,是没有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