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闰学老师执教的《忆江南》一课,深为闫老师诗意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下面,撰文赏析如下: 一、感受温暖的江南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读一读《忆江南》,注意把握好词的节奏。(生读)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感受领略江南水乡风情。2.聆听江南丝竹《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形式有初步了解。3.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嘿,那款超火的游戏《江南百景图》你玩了吗?"2020年末,这成为了北京交通大学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在《江南百景图》这款游戏中,不同玩家回到明代,通过"耕植""矿采""经商"等重绘大明江南盛景。而这也给"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微信平台(简称"微信平台")团队带去了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5.
"看江南、吟江南、唱江南、舞江南、赏江南。"这是我校一位音乐教师执教歌曲《忆江南》的五个教学环节。听赏这节音乐课,感受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我深深体会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美是一种神韵,更是一种文化。课堂上孩子们完全被这种文化感染,他们用动情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江南诗性文化为基础的诗意生活是一种关乎心灵的生活方式.它至少包含五个要素:愉悦的爱情、滋养心灵的书籍、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承载诗意生活的家园和能体验这一切的闲暇.包含了这五要素的诗意生活是值得过的.但人生常常沉沦于非诗意的物质世界之中,我们就是在这种非诗意的包围中找寻生活的诗意.  相似文献   

7.
雨雾蒙蒙,樱桃正红,这是江南最富诗意的季节.2007年5月,瑞昌市举办了小学教师"我讲我的课程故事"比赛.聆听着教师的讲述,阅读着故事文本,笔者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新课改的春风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催生了校本教研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性散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月夜,同时不乏哲理思辨性。在开发其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了"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两大解读方向。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果可以给诗意下个定义,我以为,人生一段经验或一时感受,加上对全人类的文化成果的感悟,便是诗意。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  相似文献   

10.
请以"不能忘却这份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每个人都有一抹文化的情愫。我想这样的情愫扎根于我脚下的这一片土、这一汪水。江南丝竹,声声扣弦,黑山白水,雾气萦绕。美丽的诗意赋予了这一片土地淡然千年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也藉以通  相似文献   

11.
高考真题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考题解析湖南省独立命题的这几年,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的影响,考题往往蕴含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诗意地生活"这一题目洗尽铅华,令人耳目一新。从新浪网对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的调查情况来  相似文献   

12.
<正>"诗意的人生"是人们对于有着个体生活情趣和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生的描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美的点缀,个体精神境界水准大幅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诗性美"的存在价值,将语文课堂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诗"的国度里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湖南卷     
《同学少年》2008,(7):18-21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诗意地生活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相似文献   

14.
图为前苏联TM型"联盟"号载人宇宙飞船的船体正在地面进行装配. 这是一幅表现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的示意图,看上去极富幻想和诗意.  相似文献   

15.
江南岸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稚拙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江南水沛。有水便有岸,诗曰:"淇则有岸。"有岸之水,清泠映天,人来人往,心生留恋意;无岸约束,水就成了灾患,驱人逃离,害人不浅。江南水美,岸功不可没。或宽或窄的一段,或绿或黄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条,江南岸  相似文献   

16.
一、感受"意境"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感受领略江南水乡风情。 2.聆听江南丝竹《欢乐歌》,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器乐形式有初步了解。 3.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笔下的一幅严冬江南雪中垂钓图,那末,到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三月,江南的山水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当桃花汛涨、鳜鱼肥美时,江边的渔父又会干些什么?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给我们作了形象的回答。在这首词中,作者用清丽、浅切而又富有诗意的文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水乡风景画、江南春汛图,并通过那种理想化了的渔父生活,寄托了作者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者情趣。它不但在唐代文人词中是较早的一首,而且也是唐五代词中描写渔父生活较为出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蕴含主体自由天性的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式意义,它衍生出主体诗意生存的感受。在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场里,诗意生存的感受从诗化的生态审美感官、诗化的快悦通感、艺术人生的美感享受中生发。诗意生存感受作为一种生态美感,贯穿于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的全程全域。具体审美过程中,诸感官的联动及审美心理的运行规程,反映了少数民族艺术诗意生存感受生发的机制和生态审美的超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短诗《人,诗意的栖居》,诗未必太有诗意,但"诗意的栖居"的提法颇富诗意。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战乱频仍的中国人,逃命已是不易,哪里可能诗意地栖居?然而,在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濒临危亡的1930年代,沈从文用《边城》这类"牧歌式"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那个时代的生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