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4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年来,我从一个部队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事记者,自感走过的是一条欢乐与痛苦结伴、艰险与机遇同行的难忘之路。回顾我13年走过的军事新闻道路,有4个阶段的经历,我倍加珍视。在西北的戈壁里找饭吃1983年3月至1986年8月,我在解放军报驻兰州军区记者组独立工作3年5个月。我永远记得公布记者任命那天,军报记者处领导找我谈的话:“一个军事记者称职不称职,3年就能跑出来。给你3年时间,在西北戈壁里跑,不行的话,就干别的吧。”我深却,给3年时间来判断一个记者是否称职,…  相似文献   

3.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4.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个节日。有意思的是,记者节对我而言每一次都过出了新意。2007年过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娱乐记者,那一天,我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梳理了所有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2008年过第二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5.
李丽 《青年记者》2009,(21):16-16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个节日。有意思的是,记者节对我而言每一次都过出了新意。2007年过第一个记者节的时候,我是一个娱乐记者,那一天,我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梳理了所有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  相似文献   

6.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家是过年永远的主题。然而对军人和记者这两个职业来说,不回家才是过年的常态。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中心),成为一名军事记者。每到年底,台里都会组织"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我每年都参与。其中,两次春节期间赴高原采访的经历令我记忆犹新。雪山之间的流动医院2015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单位派我前往西藏"新春走基层",也是我第一次上高原。  相似文献   

7.
从前,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根神秘,也很伟大。在我的印象中,记者个个都是文质彬彬,亲切可人:是男的,一律是西装革履,风姿绰约;是女的,绝对是青春永驻,秀色可餐。或老或少,每个人都有一枝生花妙笔,外带一副侠骨柔肠,他们走天南、下海北,笔底生风,所向披靡。我好羡慕,好崇拜。后来,各色各样的记者,我也结识了十位八位,老实说,我有几分迷惘,有些许失望。我觉得我们的记者中,称职的固然不少,差强人意乃至不如人意的也绝不是一个两个。我这篇短文,不分析原因,只谈观点;不举例论证,只稍加概括;不持一种批判的姿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给人以启迪或激奋的效应,亦是记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十年前我刚刚开始干这一行当的时候,曾经以为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在埃及任常驻记者的几年里,跟美联社记者接触最多,曾在多次重大事件采访中与他们“真枪实弹”地较量过。尽管各为其主,胜负难分,但我在潜意识里时时将美联社记者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认识和研究美联社成为我的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11.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2.
蒋剑翔 《今传媒》2006,(8):46-47
大凡写文章都要做一标题,如何做,这向来颇费脑筋。因为写的是业务自传,又因为心中一直有个目标,所以提起笔来我很快就想到了梁衡同志常说的那句话,也是去年他为我的著作《两副面孔》作序写的一句话:“是记者就要是学者”。记者不等于学者,但好记者大多都是好学者,这是无疑的。有学问的记者与没有学问或学问少的记者,其境界是大不一样的。做一个有学问的记者,一直是我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在新闻岗位上最大的心愿。评副高职称已5年了。5年是短暂的,然而回过头来,我却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以说,这5年是我甘于寂寞、乐于思考、勤于笔耕的5年。作为…  相似文献   

13.
于东河 《青年记者》2007,(13):22-23
六月廿日上午,两个电话,一个主题。一个是大众报业集团老干部工作部负责人吕亚利同志打来的;另一个是《青年记者》主编荆成同志打来的。他们都是约我写一篇纪念《青年记者》杂志创刊65周年的文章。热诚相约,使我不得不接受这个荣光的任务。放下电话,进入主题,正在胶东半岛漫游的我,还真有点作难了:没有资料可查,交稿时间要求很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9月23日,我接到任务,第二天便奔赴北京。比起一些7、8月份就派记者到北京采访的地方媒体,实在是很仓促。中国记协的同志告诉我,时间太晚了,恐怕到北京也枉然。这就如一盆凉水,让我一个冷颤。心中越发没底了。 我想既然报社把这么重要的采访任务交给我,我就得倾尽全力完成好。我打开电脑,上网查看北京媒体最近的国庆报道,既了解信息,也是为了体会国庆节日气氛,使自己早些进入角色。我在心底为自己打气:尽管这是一场没有准备的仗,但我一定要打赢。 巧合的是,我住进的宾馆里,正好有两位来自江苏、上海的记者,而且还是老朋友,他们一个多次进京  相似文献   

15.
<正>几年前的一个五月天,无意中在纪实频道里看到记者在采访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后裔,荧屏上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曾经是我邻居的伊斯加·伊麦斯和他的妹妹莎拉·伊麦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有机会在四川与新闻院系的师生座谈交流,记得一名读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是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无限渴望和热情报考的新闻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如今,我看到的听到的更多却是关于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负面报道,我惶惑且迷失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当时,一起参加座谈会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老师回答了这位学生的提问:"年轻人,作为将来的新闻从业者,现在就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我希望你能多思考一句话,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当了九年的农村业余通讯员,发表了许许多多稿件后,我深深地羡慕记者舒适、自在、轻松的工作。然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从《金华晚报》的吴因军和刘胜平两位记者身上找到了并不轻松的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7月11日,我为写  相似文献   

18.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19.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20.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