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05,(1):101-104
《解放日报》《思想者》专版;《解放日报》推出《新闻视点》;《解放日报》《解放周末》;《解放日报》《新财经周刊》改版;《解放日报》《经济观察》;《文汇报》推出《假日文汇》专刊;《文学报》《大众阅读》周刊改版;《解放日报》新闻宣传取得多个“零的突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胡明 《东方文化》2002,(3):68-72
1924年9月3日《向导》周刊推出一个“义和团问题专辑”,整份周报就四篇大章,都是讨论或说纪念义和团运动的。首篇即陈独秀的《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二篇是彭述之的《帝国主义与义和团运动》,第三篇是蔡和森的《义和团与国民革命》,第四篇是张太雷《列宁与义和团》,最后附有署名“慰”的《辱国殃民之辛丑和约》——这专辑又在卷头用黑框框了四个字“九七特刊”——1924年9月7日,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4.
阿健 《世界文化》2007,(9):23-24
惊悚片越来越追求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驱魔人》是好莱坞惊悚片中的经典,被美国权威的《娱乐周刊》评为最恐怖的影片,据说当年许多观众被吓晕。以大胆闻名的成龙大哥第一次看《驱魔人》时也自称“心脏险些跳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杨宪益 《寻根》2000,(4):78-81
民国十四年《现代评论》周刊第2卷第39期载有杨肇蠊先生的《唐人曹绍夔所知道的同情震动》一文,极有趣味。他关于物理学上“共振”或“同情震动”现象的解释约略如下:“物体的震动可别为二类,自由震动及受力震动。如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是理性动物”,却往往做出非理性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美国当代女作家、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其回忆录《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2015)中记录的正是理性的她为了儿子的前途,在纽约超级富豪聚居的曼哈顿上东区所经历的6年非理性生活,以及她从人类学角度对身边“贵族宝妈”疯狂生活的观察与研究,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阿健 《世界文化》2007,(9):23-24
惊悚片越来越追求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驱魔人》是好莱坞惊悚片中的经典,被美国权威的《娱乐周刊》评为最恐怖的影片,据说当年许多观众被吓晕。以大胆闻名的成龙大哥第一次看《驱魔人》时也自称“心脏险些跳了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振平 《世界文化》2008,(11):37-39
为庆祝出刊1000期,美国《娱乐周刊》推出了一份“新经典”榜单,在1983—2008年这25年间出品的电影、图书、电视和音乐等多种文化娱乐产品中,分别选出了100部最佳作品(产品)。百部最佳图书之首为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第二和第三名分别为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其实早在2006年,  相似文献   

9.
1992年12月17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纪念日。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图书馆于12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纪念北大《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暨俗文学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是中国俗文学运动的发源地,1918年初,刘半农、沈尹默等教授发起了征集全国近世歌  相似文献   

10.
法国是一个出版大国,近年来每年都要出版和再版44000多种图书。同时,法国人也喜欢看书。法国《世界报》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数字显示,2004年,54%的法国人至少买了一本书,法国人平均每人购买7.5本书,平均每人花费84欧元。在买书的法国人中,53%的人每年至少买4本书,29%的人买5~11本书,18%的人则买12本以上书。然而,哪些法国人爱买书呢?他们喜欢买哪类书?法国的《图书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对10类图书的购买者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干部、业主和知识分子最喜欢买书,35~64岁的女性最喜欢买书。但是,年龄和职业的不同,对图书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法国的《图书周刊》对各类图书购买者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憎命达”,“人生识字忧患始”。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穷,但贫穷却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因此,文人们写下了许多逐贫、斥贫的文章。如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晋束的《贫家赋》,唐韩愈的《送穷文》,柳宗元的《乞巧文》,王的《贫赋》,宋俞...  相似文献   

12.
黄潜善(?~1130年),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及第,南宋初期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炎年间,黄潜善担任宰执一年有余,任职期间“独当国柄,专权自态而卒不能有所经画”,为时人所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以下简称《要录》)后扬州溃败,高宗“决意渡江”,黄潜善罢相,被后世史家列入《宋史·奸臣传》。较之南宋初期其他宰执,目前学界对黄潜善少有专文论述。然而,建炎初期,赵宋政权初立,一直任职地方的黄潜善仅凭弄权之术,怎能任相一年有余?况且任相伊始,高宗坚信“潜善作左相,伯彦作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更同心以副朕之意”(《要录》卷一)。本文拟以建炎年间的两起历史公案为中心,重新解读黄潜善任相期间的政治地位。不当之处,尚祈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3.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由于它将理性奉为最高权威,因而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理性时代”。崇拜理性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进步、发展、理性、文明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新信仰。在改造自然和征服世界的狂热中,人们虔诚地企盼着“理性王国”的到来。被誉为现代小说创始人的丹尼尔·笛福在其《鲁滨逊漂流记》中通过对鲁滨逊一系列传奇经历的逼真描绘,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广播电视报》、《北京电视》周刊等联合主办的“2003年‘雨丁香’杯观众最喜爱的春节电视节目”评选活动日前揭晓。“中央电视台2003春节联欢晚会”、“文化部2003春节电视晚会——九州芳菲”、“北京喜洋洋——2003年BTV春节联欢晚会”等10台晚会荣获“观众最喜爱的春节电视晚会奖”。此外,《铁齿铜牙纪晓岚(续)》、《神医喜来乐》、《刘老根(二)》等10部电视连续剧获“观众最喜爱的春节电视剧奖”;“人气最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桂冠由中央电视台的朱军和周涛摘取;“人气最旺的演艺明星”属赵本山和吕丽萍;由陈红、蔡国庆演唱的…  相似文献   

16.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17.
喜歌三题     
周玉波 《寻根》2010,(4):59-63
喜歌指国人遇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事项时,即兴表演(唱、念均有,或创作或据流传作品)的具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四言八句、大四句等。近代较早使用“喜歌”一词者为《歌谣周刊》编辑徐芳等人。往前溯,清·郭小亭《济公全传》与姜振名、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中均有“喜歌”一词出现。所有类别喜歌中,以婚嫁类喜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亦最具研究价值。本文所说喜歌,即指婚嫁喜歌。  相似文献   

18.
一部90万字的《中国反贪史》,一经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就以其选题的强烈现实性、高水平的学术性,不仅在学术化界,而且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王春瑜先生等几位教授,以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以对贪污腐败的极大义愤,从浩瀚的各种历史献中,用冷峻的理性态度,首次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先秦迄清的反贪史,作出了多方位的深邃研究,为当今的反腐倡廉提供了历史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20.
徐芾在日本     
正史与口碑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芾。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芾”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芾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史记》是正史,不仅文采令人激赏,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