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在分类中首先确定了诗赋略一类,是对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学的肯定。作为文学传统的诗歌,是指六艺略中的《诗经》,诗赋略中的部分屈原赋和歌诗。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这种分类兼顾了《诗经》作为六艺的主要身份,同时通过隐形的“互著”在诗赋略标题先后的顺序之中得到体现。在赋类中以屈原赋作为诗赋源流的分界,以此来彰显诗赋文体之变迁。最后列出歌诗一类,通过赋成为文人创作的主流文学体裁,反映了文人与歌诗的疏离。《汉书·艺文志》分类思想的背后是汉代文士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汪祚民汉赋是一种很复杂的文体,界定起来,比较困难,自古至今,众说不一.要弄清赋体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能不追溯到赋体的兴起和繁盛的汉代,看着汉代人对赋体的论述.《汉志·诗赋略》从刘向父子的著录到班固的最后删定,历酉汉后期到...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十志”中,除《天文志》为班昭续作以外,全是班固毕生精力荟萃之处.因而后世享有“作者之渊海”(见刘知几《史通·书志》)的评价.《艺文志》则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编定的一部专门著录西汉封建王朝国家藏书的总目录.共著录先秦、战国至西汉时期各种书籍六略(类)三十八种;作者五百九十六家;总计图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包括: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诸子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诗赋百六家,一千三百十八篇;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数术一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官修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中班固的敬儒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序文的撰写,以总序和《六艺略》《诸子略》和《诗赋略》的序文为例;在“略”“种”的排序中,班固将《六艺略》置于六略之首,把《易》放在《六艺略》之首,诸子各家中又首推儒家。在序文的撰写和图书的编次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敬儒倾向,这种倾向既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其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刘歆、班固选扬雄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张晟 《文教资料》2012,(16):1-2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在艺术上,曹丕提出诗赋欲求至"丽"的文学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丕文学批评中对于纯文学的审美追求,将对文体的评价与规定性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有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从整个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又有一定的源流性影响,我们需要在多维度中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5,(4):91-95
西汉赋体大兴,著者颇多,风格各异。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承《七略》诗赋一略,罗列战国及西汉时人赋作之篇目,虽因其序散佚,类例不明,然仍为研究当时诗赋兴起及发展的重要资料。其五类之首屈原赋属,收录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等凡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赋作。但所列典籍多有亡佚,不免可惜。今立足前人研究成果,从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入手,搜罗屈原赋之属亡书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整理材料,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目录学文献,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班固在小说家类中《伊尹说》、《鬻子说》的注语认为此二书是后世伪托。通过翻检前人的著述以及对《汉书.艺文志》中序言的解读,认为班固所言"伪托"和今之"伪托"当为两个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与在道家类中的同名的《伊尹说》、《鬻子说》为一书两分,而不是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2.
郑樵《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艺文略》)可以说是四部分法之外一部具有较为典型的图书目录。郑樵将自己的目录学理论汇编成《通志·校雠略》,并在《艺文略》中一一的实践,而这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在郑樵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继承前人经验方面突出的体现在著录项目、著录方法和类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五言诗,提出了"清丽"范畴。文章立足《明诗》篇,阐释"清丽"的内涵,探讨"清丽"概念产生的时代环境,梳理与刘勰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对"清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5.
赵壹《刺世疾邪诗》与《毛诗序》所言"变风变雅"相似,是东汉末年礼乐衰微背景下的变风变雅之调,因而言词激切、怨愤深广。赵壹虽未列名党锢,观其交游、性情、言行可知其人也深受当时党人以气节、清名为尚风气的影响。党人狷介婞直风尚在诗歌中表露无遗,大异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两汉之诗多入乐可歌,诗、乐联系紧密,诗常以歌名,《汉书·艺文志》所载诗歌等皆为入乐歌诗,东汉文人诗也常入乐可歌。赵壹诗作是明确可信的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最早独立于乐歌的作品。赵壹《刺世疾邪诗》二首分别以诗和歌命名,秦客为诗与鲁生作歌同时出现,鲁生作歌类于班固所作歌诗《咏史》,而不涉乐歌的秦客为诗则表明当时文人五言诗开始独立于乐歌。赵壹诗作最早显示出文人五言诗创作由入乐到去乐的倾向,为之后五言诗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毛诗正义》对汉魏晋南北朝的《诗》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详细的阐释,其对"四始"和"六义"的再阐释值得关注。虽然其阐释体现出或多或少的文学观念,但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它来引申阐发唐儒的政教《诗》学观,以求凸显政治教化的儒家思想以服务于唐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曹植是我国建安年间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诗赋的内容和形式,影响深远。以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为研究稿本,以黄节先生的《曹子建诗注》为参考资料,以曹植的赠答诗《离友》为入手点,试剖析曹植赠答诗的部分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尔雅》本非经书,而且于诸经之后出,何以能入经部?秦汉之际,“六经”称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云:“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术。”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经传诸子诗赋亦谓“六经”为“六艺”,诸子、诗赋则入《诸子略》、《诗赋略》。《江书·艺文志》依其所说,亦谓六经为六艺,将论语、孝经、小学等旁及于六经之外,故《论语》、《孝经》、《尔雅》等均未入经部。  相似文献   

19.
彭妍 《文教资料》2020,(4):12-14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作为两本重要的目录书,实现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转变,其中《汉志》"诗赋略"到《隋志》"集部"的变化:单设楚辞类,设别集和总集。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提高《楚辞》的文学地位,注重文学的个人创作,扩大了"文"的概念,这些变化促使文学向着独立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七略》既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又是第一部图书分类学专著,共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七略》首创图书分类的“六分法”,反映了西汉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分法”。将“诗赋”单列一类,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与哲学、经学、史学分开,推动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