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育与民众》是近代中国教育界介绍和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媒介。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状况、成人教育界较有影响的机关、人物及其著作,该刊或开辟专号集中发表,或请专人翻译连载,或作广告宣传,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民众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镜。因此,注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转化成为该刊一个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万国公报》作为西教士所办的综合性刊物,在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有极大影响。《万国公报》虽不是专业的教育刊物,但它对包括学校类型、教学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在内的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介绍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范式,有利于晚清中国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3.
康德与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开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留学生于近代所译介的外国教育学书籍的内容和特点,探讨其所译介的书籍对中国教育学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德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也是西方大教育学讲座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母校柯尼斯堡大学多次主讲教育学,并通过大学讲座来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对西方大学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笔者多年留学海外所收集到的重要史料,并主要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及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考察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关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我国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学史的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素材,并藉以促进我国学界对西方近代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及从事教育学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出版的《教育学》甚多,包括列入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学》等,认真研读后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容虽然有大同小异之别,但本质上是近代西方和前苏联教育理论的综合产物,很难称它们为“原创性”作。如果要论原创性的《教育学》或叫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教育学》,那只有是黎世法教授所的《异步教育学》(新华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7.
张彬  彭彩菊 《教育探索》2004,7(12):65-67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西方人格教育学说传入中国,冲击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伸张了 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义,对于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梳理人格教育学说在近代 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他除在文学、哲学、文字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外,在教育学方面亦卓有建树。1911年以前,翻译西方教育学理论著作之多,几乎无人可以和王国维相比。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根据中国的教育实际,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教育改革的主张,论述内容丰富,观点科学,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对他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至今尚是寥寥,本文试图对王国维的教育改革思想进行一些探索和论述。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本文主要从《论教育学》一书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其深远影响在于使教育学在西方学界开始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丁戊奇荒"期间,晚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都投入了救灾工作,但是晚清朝廷对于是否允许西方传教士参与救灾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地方官员则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待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态度,导致在整个"丁戊奇荒"期间双方虽有合作却并不顺利。灾荒中晚清政府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西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wo Britons, working in Western Australia and Natal, respectively, engaged with ideas about the civilisation and educ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It is argued that concepts of civilisation were debated by missionaries,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Using the 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s and private journals of two educators, Dr Henry Callaway, Church of England missionary in Natal, and Ann Camfield, teacher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ir respective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Each contributed to broader imperial debate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race in relation to educability. Education in both places, while connected to these global ideas, was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local context. ‘Civilisation’ and the ‘civilising mission’ may have been unifying goals for missionaries in different sites of Empire, but understandings of what civilisation should inculcate, or do, varied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These histories are best understood in trans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4.
《万国公报》是英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综合刊物。《万国公报》不是一份教育专业期刊,但他却是晚清来华传教士介绍西学的重要媒介。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介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大力宣传女子教育和社会教育,《万国公报》中关于社会教育的文章不多,但当近代中国新型社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它关于社会教育的宣传和介绍对社会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沂蒙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沂州府所属各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招收教徒和非教徒子女授学,宗教是必修重点学科,此外开数,理化,外语,体育,实验等课程。初办时,少收或不收任何费用,后收费越来越多。教会粉学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一些沂蒙人因到教会学校就读而信仰了基督教,很多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成了洋奴和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但教会学校也扩大了西学在沂蒙的传播和西学对沂蒙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沂蒙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foundation of Shanxi University i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in late Qing China (1842–1912). Both sides made compromises, with the Chinese adapting their ideas of educ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British agreeing to work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Such a collabora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the two founders and their visions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du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with one department to teach Chinese learning and the other to teach Western learning, showed that, at a local and personal level, these officials and missionaries opted for direct cooperation, despite the myriad changes and upheavals following the Boxer Movement. In addition, by allowing foreign missionaries into critical roles in a government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ti-yong dualism was gradually being adapted. The formation of Shanxi University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dynamics of the Sino-Western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s individuals played in it, but also stimulates reflection on China’s contemporary cross-border partnerships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Mainstream historiography often turns to Europe's era of empire building to explain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formal education in Africa. Popular accounts suggest that in Africa (1) coloni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was late and short lived, spann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 missionaries we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early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3) education expansion resulted from interdenominational rivalries among missionaries. However, these popular narratives inadequately account for Africans’ own responses to colonial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social and cultural shifts in northern Igboland in southeastern Nigeria between 1890 and 1930. It uses colonial archives and oral sources to demonstrate that beyond missionary rivalry, domestic contests converged with the fledgling colonial process to promote English education in northern Igboland. To accomplish this task, the article reviews methodological assumptions responsible for marginal attention to the agency of the colonized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Western education in former colonies.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朗 《教育研究》2005,26(4):79-84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外国势力在华开办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中尤以西方传教士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所办学校为主,但二所办教育无论是办学体制,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根本歧异。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西方科学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后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