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县市报的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比较差,例如去采访有关会议和有领导在场的活动,往往把眼睛只盯在领导身上,把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当成新闻,采访回来后,立马写出一篇“××肯定”“××指出”“××强调”“××要求”的稿子,一交了事。其实,这样的采访,没有  相似文献   

2.
自进入新闻这一行,总喜欢找来各种报纸研读一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掌握四面八方的信息;一方面也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借鉴之意。不过,读来读去,我发现时下有些报纸上的稿子似乎越来越令人难以卒读了。缺乏文采自不必说,文中还不时出现种种“硬伤”。譬如“明日黄花”这个词吧,《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不少报纸的记者竟把它写成了“昨日黄花”。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通”。再如,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写出了“×××更像…  相似文献   

3.
常读报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大小报刊上某征文、某杯赛日见其多。企业掏钱,编者匠心安排,突出处理,醒目处冠之以厂家或产品名称。笔者几次看完主标题后,“×××征文”跳入眼中,其字体大小俨然副标题,险些认为是文章的一部分,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厂家要扩大知名度,推销产品,报刊等传播媒介想吸引读者,鼓励作者踊跃投稿,举办征文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措施。但是,有些报刊搞征文一类活动过多、过滥。这就往往引出诸多副作用,降低报  相似文献   

4.
起早贪黑地连看了罗马大赛的52场电视直播或录像之后,一些球迷的议论至今不绝。诸多议论之中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电视解说员的表现不尽人意,用武汉球迷的话说就是不够“潇洒”。一位名叫刘燕平的朋友曾幽默地直言:“我建议将×××调至中国足球队当‘考勤官’算了,他的解说词老是把场上队员的名字念来念去,报了又报,实在太乏味了。”  相似文献   

5.
当今报刊、广播、电视,常有许多表扬谦让行为的报道。受众很熟悉这些字句:“×××工作有成绩,本该升一级工资,但因调资名额有限,他主动让给了别人”,“×××在单位是业务尖子,成果颇丰,但他考虑到职称指标不多,有的人年龄已大,便放弃了申报×级职称”,“×××风格高尚,把出国考察的机会让给了没有出过国的同志”,等等。总之,让工资,让奖金,让职称,让出国机会,我们的记者一概予以报道,一  相似文献   

6.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7.
众议     
苟且偷生的日子2005年8月20日,我无比伤心地主动离开了工作10年的《×××法制报》。因为这里的新闻寻租与新闻腐败,在拷问着媒体和记者的良心,在拷问着媒体的公信力。朋友对我说:“你如果把《×××法制报》的事写出去,你就是疯子。”  相似文献   

8.
这个公司之所以“金枪”难倒,就因为它有不寻常的“保护” 1994年10月29日,《中国××报》刊登了一封题为《有禁不止、有令不行,谁来管》的记者来信,反映某省一家打着××市石油公司牌子的个别经营者,“无视国家规定投资上百万元在××地方搞重复建油库”的问题。文章见报后,被批评者一方面派人千里迢迢到北京报社“澄清”和“控告”,责令报社作更正,否则,要“在法庭上见”;另一方面在当地抓紧四处活动,以利对付“报社再次来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9.
当前,不少新闻媒介使用涉及日本的机构、职务名词术语时,随意简称或原文照搬,不仅语义出错,而且造成不良影响,值得引起重视。 《新疆日报》曾把日本蝶理株式会社“取缔役”××××原文照搬。我打电话问编辑:“取缔役”是什么意思?回答:我也不知道,记者就是那样写的。编辑都弄不懂,照搬出来,让一般读者怎么能懂?“株式会社”,一般都理解成“公司”,准确地说,应是“股份有限公司”,“取缔役”是“董事”,“专务取缔役”就是“常务董事”,“事务局长”也就是“秘书长”。《新疆经济报》在’94乌洽会期间发了一幅照片,图片上明明有“日商岩井株式会社”字样,可下面的说明却是“岩井株式会社”,把“日商”二字省略掉了,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日商”二字是专用名词,“日商”是个大财团,后来与“岩井”合并,全称应是“日商岩井株式会社”。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不少报刊社在寄发稿费时,汇款单留言处都空着,有些尽管也写有“某月某日”的字样,但采用的是哪篇稿子却未注明。而这些报刊社又不寄样报样刊,作者收到汇款单后颇为纳闷。 笔者发现许多大报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汇款单上不仅清楚地注明“您的题为××的文章刊在本报×月×日×版”,还客气地标明“欢迎继续赐稿,谢谢!”等字样,让人看了一目了然,亲切有加。 基层作者和通讯员,正常发出去的稿子并非一件两件。拿到稿酬,不知用的是哪篇稿,这既不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又对以后投稿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殷切希望有关报刊社分…  相似文献   

12.
县报记者身处基层,这对深入群众,及时捕促新闻,显然是十分有利的。可是近年来,我们有些记者身在基层,却并未深入基层,反映在报道上“死鱼多,活鱼少”,或者“雨打阴地,富裕地区倾盆大雨,贫困山区不见毛毛雨。”新闻报道工作中脱离实际和不平衡的现象,集中反映了记者采写作风上存在  相似文献   

13.
去年开始,笔者长做夜班,其中一项工作是协助总编审阅大样。在审样过程中,笔者对常见的“小错误”作了一些记录,并认为从精品意识出发,有必要作些分析归类总结,防止一错再错。 下面是我的一些札记: ×月×日 何来“村长”? 将“村民委员会主任”误称为“村长”的错误可谓屡见不鲜。 今天一则记者稿子又把“村主任”叫做“村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报纸上常见这样的文字:“治理整顿的大气候,使××企业陷人困境”、“治理整顿的大气候,使企业经受严峻的考验”等等。这些话,仔细一推敲,并不太准确。据我所知,在一些经济不怎么景气的地方,有些人对治理整顿的认识比较模糊。笔者曾听到一位厂长的牢骚:“大气候这样,叫我怎么办!”在  相似文献   

15.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16.
不说电视,单说广播,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记者虽然新闻素养挺高,笔头子也较硬,但往往张不开嘴,不会用口语表达自己采制的新闻报导。即便能开口的,顶多是在报导的开头,说几句开场白或者在结束时说,由××台、××记者报导的云云。由于记者们没有掌握播音技巧,或者有些记者压根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所以,他们采访时只会动手,不会动口,本来可现场发回的报导,也得带上播音员。这不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广播记者的灵活性。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改变这种“无声记者”的状况,让广播记者掌握一定的播音技巧,开口说话,走编播合一的路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7.
烟台“2.22”海难中,遇险的“辽旅渡7”上81名人员全部被救起,这样的救援是迅速而有效的,且多数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是成功的。但让我费解的是,在这些报道之中,何以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海难救援结束4天,某些媒体上马上出现了所谓新闻观察的大幅报道——《烟台“2.22”海难救援××手机大显神威》。内容大致是宣传某种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8.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19.
俞佳友 《新闻战线》2023,(11):44-46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我的新闻之路是从部队开始的。1992年参军入伍当上海军北海舰队水兵记者,退伍后分别在县报、  相似文献   

20.
我在编稿中,遇到这样两件事: 某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反映该乡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稿件,他写道:“××乡在2月30号的××会议上提出……”看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月只有28天,就是闰年也只有29天,何来2月30号? 一位通讯员写稿,表扬××村党支书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