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智勇 《新闻实践》2011,(10):17-17
岭洋乡位于乌溪江库区,距离衢州市区60公里,几个村庄散落在山坳之中,山路崎岖。我和两名同事来到这里,白天访农家,夜宿乡政府。“这就是老金”,乡里的宣传委员把我们带到了会议室,跟在他后面的70多岁模样的人就是我们晚上要采访的对象。本来我们坚持要去他家采访,乡里干部说,白天他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晚上的路不好走,还是让老金过来。  相似文献   

2.
"入乡随俗"是人与人交往中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由于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习俗有所差别,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事先了解当地的礼节和风俗习惯,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对方。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采访,就应当对基层的一切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时,要能够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方法和渠道,创造出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做到真正的"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充分的新闻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加快深入采访,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1995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名编辑、名主持人”;1994年8月5日在为《南方日报》创刊45周年的题词中号召全国新闻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新闻工作要发扬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勇于创新的作风。这些指示为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指示,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苦”字上下工夫、做章。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坚持:记就是记录,在采访时一定要冷静和客观,尽量让自己不要卷入到采访的事件中去,以免给采访和写作带来太多的主观色彩。然而,湖北巴东县中医院女护士王飞越却让我放弃了这种坚持。王飞越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便坚持死后要把眼角膜捐献给穷苦的眼疾患。我在11年的记生涯中,还没有哪一次像采访王飞越这样使我的情感陷得那么深。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指出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到"接地气""有人气",走基层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立场,改作风,去官气,报纸新闻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正采访是让记者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去了解聆听和质疑。记者要进入一个陌生的圈子,这个圈子里利益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因为自己的利益问题而说谎。真话、谎话交织的世界里,如何捋出头绪,尤考验记者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背后就是经验积累。当很多记者为采访不到人,或者无法突破现场而困惑的时候,坚持和耐心是制胜的法宝。但在目前的媒体激烈竞争中,光突破已无法满足媒体之间的竞争需求,现在着重提出的是突破效率问题,比如说在几个小时内要找到被采访者。  相似文献   

7.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8.
齐鲁晚报读书版是晚报副刊中一块有较高化品位的专版,也是在国内产生较早,有较大影响力的读书类专版,近年来,随着报纸竞争的加剧,很多生活类报纸都反目光投向有较高化品位的读,纷纷增设了读书版,要保持自己在同类版面中的领先地位,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但要巩固原有的优势,还要增强独特的东西,于是在,坚持对读书版原有栏目的继承与发扬上,又增设了“书市了望”,“作家手记”,“一句话书评”,“读书访谈”等一些新栏目,其中“读书访谈”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传播及其事业的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职责,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以人为本"精神,无疑也是新时期赋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新闻事业则不会流变成冷冰冰的、失去受众、失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以完全或部分不公开职业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活动。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争议,也使新闻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如何正确把握隐性采访的尺度,避免陷入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禁区,是新闻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隐性采访要重视政治性导向,要通过事实真相的报道反映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2.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3.
韩英 《记者摇篮》2004,(5):61-61
地方记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采访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名人,面对知名度,社会地位均高出记者几倍的名人,地方记者该如何出手,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这是值得思考的。一、知觉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所以,采访是否成功,首先看记者的社会知觉是否准确,采访名人成败与否, 要看对名人的知觉是否准确、灵敏。对名人的知觉:指名人的职业、性别、特长、成就、性格、言谈、形象、风度等等形成的内部动机倾向和品质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写新闻是靠耳朵和眼睛的,只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如实报道出来,才会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如西方有句名言所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就是要让我们少讲多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是了解别人的最好方式,而记者更是要学会倾  相似文献   

15.
马红斌 《新闻界》2000,(3):63-64
一、问题的提出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一种人际传播活动 ,在心理学关于人际吸引的研究中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固守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奖赏。这种奖赏包括6种基本的收益 :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信息等。 ②与采访对象的交往离不开对他的了解 ,而对他的了解 ,又离不开对他的动机的分析。他为什么要花时间接受你的采访?他的动机与你的动机能否统一在同一次采访活动中?如果对方不具备接受…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否一以贯之地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三深入”采访作风,直接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误,新闻创新的力度,新闻报道叫座率的高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寻正确处理坚持“三深入”与新闻创新的关系,夯实新闻创新的根基,激活新闻创新的源头活水,就成为新闻报道实现质的飞跃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提问技巧和风格的作用至为关键。只有善于捕捉细节、掌握受众心理、形成交往气氛,采访才能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中,各类采访技巧被广泛运用,对于做好新闻来说,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新闻事业长足发展的灵魂,在追求真相的同时,对人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是技巧运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引荐传统法家思想关于“法”和“术”的观点,从采访实际出发,结合时下热点新闻,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中“法”和“术”的辩证关系,论证了采访技巧要建立在道德、法律和新闻中的人丈思想的基础上即“法”的理念,才能有利于社会进步,凝聚民族精神,从而得出担负社会职责与坚守新闻道德,合理运用“术”并尽可能避免“术”误入歧途而带来不良后果,是新闻从业人员恪守之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进行的,记者要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采访内容。本文通过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应变和采访者自身的定位等方面.浅析良好的沟通在采访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