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机电影是主要以手机为拍摄工具和制作工具而完成制作的电影,能够体现"人人为导演"的一种拍摄模式.手机电影迅速发展、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手机电影在创作上和艺术上展现出的特征和不足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孙朝阳 《青年记者》2017,(21):82-83
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和地理便利条件,成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其巨大的影响力不单单是惊人的电影产量,还有丰富的影片类型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这其中,卧底片是香港电影导演最热衷拍摄的影片类型之一. 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是优秀卧底片的代表,它既叫好又叫座,又经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再创作(《无间道风云》)扬威奥斯卡,并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卧底片创作.本文从身份认同、场面设计和细节设置、留白空间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无间道》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3.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浅谈广播剧导演如何慎重解析剧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诗畅 《新闻传播》2009,(9):120-120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真实.以个性特色的声音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介绍剧情的发展。广措剧的导滇与电影、话剧、电视剧的导演一样,对剧目起着组织和指挥作用。广播剧的全部工作首先决定于剧本,但是,有了剧本并不等于就有了广播剧。当剧本被采用之后,写在纸上的平面文字只是一个半成品,导演要把平面的文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剧本的内容形象再现出来之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剧本为一度创作,而导演艺术为二度创作。导演二度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剧本,所以要事先做好剧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宁昊然 《新闻世界》2009,(4):123-124
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诸多导演中,台湾导演李安和他的一系列电影就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本文通过对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也称“父亲三部曲”)的分析,来看跨文化传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刘晗  姚娟 《青年记者》2016,(14):72-73
“电影就是一个梦”,道出了很多电影人一生痴迷电影的缘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即如此.他们从电影的百废待兴中走来,承载着青春被阻隔的伤痛,却依然饱含着深情.他们的作品略带感伤的记忆,渗透着历史的悲怆和人性的复苏,以电影专业的艺术表现手法实践着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中期以来,纪实性电视剧开始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领域崭露头角,相继有一批佳作问世。1994年,《九一八大案纪实》的播出更是备受世人瞩目,由此也促使人们去做进一步的审视:此类电视剧何以产生如此的轰动效应,其魅力何在?如何认识和把握它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纪实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和美学追求,率先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当中。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眼睛”派、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都把真实纪录当作基本的创作准则,而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维尔托夫、紫伐蒂厄等人又在各自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9.
熊晓霜 《东南传播》2010,(5):108-110
在电影日益技术化和商业化的今天,电影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却往往被忽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一直以来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记录台湾历史和传承台湾文化贯穿了导演侯孝贤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他的十二部代表电影以时间上的编年史模式和空间上的全景模式,展示了台湾地区一百多年历史发展中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侯孝贤的电影虽然是故事片,虽然都具有虚构性、艺术性等特点,但是这些电影却因为其对民族文明、文化的精确记录而具备了民族志电影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都说台湾电影是小众电影,导演都是“艺术至上”,只想拍给认同他们的那一小撮人看。这种说法以前或许有几分真实性,但最近这两三年已经越来越不正确了。如今能在台湾拍电影成功的导演,几乎没有不想赚钱的,只是不一定能赚到自己手而已。然而,还是有一个“死硬派”的新导演林靖杰,他编导的《最遥远的距离》不仅坚持艺术,甚至称得上是“情义至上”,根本只想拍给亡友陈明才一个人看。  相似文献   

11.
欧阳丽花  黄楚新 《传媒》2023,(22):32-34
新时代,电影导演立足于时代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对英雄人物敬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为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住的人民电影。其创作不仅呈现与时俱进的人民性表达,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是“文化强国”赋能下的电影表达。  相似文献   

12.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3.
任珂  赵程远 《今传媒》2023,(10):73-76
过去,少数民族电影大多被置于“他者”视野的诠释中,在特有文化景观与过度外化的形式下被表征为一种虚幻的现实。21世纪以来,一批具有自省意识及人类学视野的本土新势力导演组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景观”,完成了对藏地空间和藏地文化的真实还原。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导演借助视觉图景延伸文化意蕴,以时代为基底塑造身份标识,在主客观的双重意识下越过民族、地域的价值鸿沟,实现了影像与符号表意之间的有效协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传播领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多样化发展,旨在为藏族题材电影的跨域性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菁 《青年记者》2017,(8):109-110
1911年,电影理论家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艺术史上首次将电影定义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电影不仅成长为全球性的高附加值产业,人们对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认识也日渐成熟.市场调研这个看上去偏“技术派”的工作,在创意的萌芽、明晰、调整、聚焦、发展、沟通与营销决策制订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次难得的巧合,三位各具鲜明特色的华人导演、拿出各自代表了自己电影生涯新高点的作品,先后上映。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冯小刚《一九四二》,和陆川《王的盛宴》,他们的作品都不乏诚意与专注,巧遇之下的相比较,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年轻的导演似乎想的比做的多,而年长的导演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一 培文“经典电影细读”系列已经出版了6本小q册子,目前来看,很难给这套丛书做一个严谨归类,它杂糅了文本细读、文化分析、导演风格和影史研究等诸多评述电影的方法.正如英文版总序中所说,这套书的作者包括“电影评论家与学者、电影导演、小说家、历史学家,以及那些在艺术上成绩斐然的人”,这些与电影同名的书籍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切入电影,是兼具学术性、可读性和普及性的影迷指南.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主流体制中的独立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几乎参与到自己电影作品摄制的各个层面,而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几乎涵盖了其所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虽然在视听艺术上延续了以往的“形式主义”,但在叙事层面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将欧洲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融入在具有好莱坞娱乐精神的喜剧情节之下,这种具有浓厚隐喻意味的叙事方式使得这部影片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9.
雷雯 《传媒》2023,(24):52-55
是枝裕和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影坛中独具个人风格的一位日本导演,其电影风格质朴,注重内省,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其作品中的“生成”模式,在导演技法、叙事手段、呈现方式上凸显出电影美学观念的具体探索和实践,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成”所包含的偶然性、阵发性和不可复制性,将现实生活揉入剧情片创作,又在剧情架构下渗入大量纪实主义风格创作手法,契合了是枝裕和对电影本质的创作追求,给当下我国电影创作带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陆川的电影创作一直被打上了“作者电影”的烙印,同时在不断的中西式电影文本、叙事学习中又兼具了中式电影的“体制标签”.陆川的电影在江湖与学院之间游走,其导演的改编自盗墓系列的《九层妖塔》广受舆论的批评,在类型电影的寻找过程中陆川面临“作者电影”视角的转化问题.陆川在这种寻找的疑惑中找到了一条自己的电影创作道路,那就是在纪实性语言的基础上给予作品足够的期待视野.本文通过对陆川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解读,管窥陆川电影创作的路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