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各种媒体都存在一个如何把事件本体背景真实传达给受众的问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通过当事人的采访与录音、摄像、图片、音响动效、三维动画等手段,让背景真实生动的再现给广大受众。但是,人们对电视传媒的新闻体裁的背景再现争议颇多,焦点问题是:文字解说与图像两层皮,真实性上不可信。笔者对此提出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
闫静 《浙江档案》2023,(2):30-33
“后真相”中的“竞争性真相”内涵包含了真实与虚构两个面向。在后真相时代,“档案真实”为“竞争性真相”提供了最为可靠、可信的记录信息;“档案虚构”则衍生了“超越”真相的更丰富的叙述表达。基于“档案真实”建构的身份认同更多是制度导向下的产物,而基于“档案虚构”建构的身份认同则更多是情感导向下的结果。二者蕴含着身份认同的差异逻辑。  相似文献   

3.
国际冲突是一种人类交往行为,大众传媒对国际冲突的再现,与政治文化产生复杂的纠缠,并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流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大众传媒的冲突再现进行观照,对于理解传媒在冲突中的作用,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将具有意义。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再现观,将传媒冲突报道与广泛的社会意义结构系统相关联,探析传媒冲突再现背后的文化与实践逻辑。本文认为,传媒对冲突的再现与身份认同的制造相关联,在特定社会文化脉络下,传媒界定自我、区分他者,联结日常经验与凝聚民族记忆,维持和推动社会既有的权力关系, 从而建构、蕴涵、突显和隐藏了冲突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彭琨 《大观周刊》2011,(40):22-2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犯罪嫌疑人异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成员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近几年,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院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构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识分子"公共越多,智识越少",主体性日渐丧失.面对逻辑上的碰撞和目标上的冲突,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有三种可选路径:冲突不可调和,联姻决裂,自成一统;坚持共同理想,联姻巩固,成为社会舆论堡垒;同流合污,依附特定权力和利益集团,沦为权力和金钱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陈力丹 《新闻界》2013,(14):20-24
本文回顾了近年我国传媒关于拆迁冲突的报道,发现相当多的事实是传媒建构的,而不是全部真相。现在媒体关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通常的做法是,把处于强势的一方与弱势相对立,忽略对相关细节的真实求证。作者认为,传媒报道官一民冲突事件,应谨记传媒的工作性质,不要贸然站在某一方,而要习惯性地站在第三方来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8.
于春生 《东南传播》2010,(1):134-136
电视法制节目中运用“情景再现”,可以强化节目的故事性、可视性、现场感,深化节目内涵,但错用、滥用,会使节目沦于虚假、低俗,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助长犯罪事件发生。兴利除弊的关键,在于结合法制节目的特点,把握好运用尺度,即务必合法,追求真实,坚持“情景再现”的辅助地位并予以明确标示,再现镜头宜虚不宜实。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部分.网络有着许多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传播特性: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快捷、成本低、强烈的感官性等,由此它能迅速崛起,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工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但是,网络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低下,色情暴力充斥的传播环境,也是造成一些网络使用者产生犯罪的一个诱因.目前,国内对网络与青少年犯罪以及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多有研究,而对网络与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几近空白.  相似文献   

10.
传媒的批评监督对大学形象和大学精神的建构与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传媒对大学是一边倒的否定性批评,这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建构,也非大学全部事实.在当代语境下,大学精神建构不仅是大学自身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建构过程中,传媒与大学是合作的,而非排斥的;是充分参与的,而非疏离的.传媒应当着眼于建设性可操作性的路径参与大学精神的建构,实现大学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几乎进入了一个言必称"策划"的时代.在"为人作嫁"的传统传媒理念中引入并培植传媒的策划意识,意在促使传媒活动从相对被动的技术性加工走向充满主体精神的整合、建构与创造活动.现代传媒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无限增长与人的注意力相对有限的内在矛盾之中,策划往往成为传媒人确证职业位置和实现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成为传媒主体最为核心的素质构成,甚而成为传媒形而上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2.
情景再现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技法,起弥合“叙事断点”,丰富叙事语言的重要作用.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陷入违背新闻真实和人文主义原则的泥潭.本文在分析情景再现特性的基础上,理清“新闻真实”与“再现真实”的关系,进而提出合理使用情景再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这篇论文通过对几个纪录片的片例分析,来论述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核心目的是探讨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否矛盾。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即什么是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真实再现为何受到青睐,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探讨,真实再现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从而解析了真实再现与真实性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和可看性,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只要不打破纪录片真实性这个底线,坚持真实再现的原则,那么真实再现将为纪录片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4.
电视传播中超真实空间对消费社会景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岩  张丽萍  范明 《编辑之友》2015,(10):51-55
媒介与人类生活已几近融为一体,人类对鲍德里亚所谓的“超真实世界”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如今脱离开信息传播的世界已很难想象.如果说现代传媒技术在诞生之初,还是仅仅试图去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客观世界,带给受众更逼真的“在场感”的话,那么随着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传媒已在有目的地建构、创造一个看似真实、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可信的符号世界——媒介帝国.大众传媒的各类传播形态在适应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进程中,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不得不与消费主义联姻,进入一种共谋共生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档案法》与《刑法》组成了我国档案安全的法律保护体系,但“二法”在实体性衔接上存在衔接断层的问题。目前,“二法”在客体、主体、客观方面及法律后果等方面仍然存在衔接断层的地方,需要通过修改档案犯罪所在小节的罪名、扩展档案犯罪规制的行为类型、扩大档案犯罪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拓展档案犯罪的主体范围对“二法”的实体性衔接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6.
褚春媚  梁强 《新闻世界》2013,(11):220-221
真相是事件的本来面目。人们希望知道真相,但往往又看不到真相。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媒体、个人等的影响外,受众内在的局限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揭示了影响人们了解新闻真相的各种因素,树立对新闻真相的正确认知,同时为如何能够更加接近真相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边  新龙 《新闻前哨》2005,(4):41-42
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对 传媒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传媒的社 会职责、公共义务更显重要。媒体的首 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每时 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传媒的职责要求必须杜绝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 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真实就是 力量。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源于 真实。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 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近年来,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 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假新闻的泛 滥。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体越来越多,就整个中国媒界而 言,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受众认 为,"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 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 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造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识分子"公共越多,知识越少",主体性日渐丧失。面对逻辑上的碰撞和目标上的冲突,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有三种路径可选择:一是冲  相似文献   

19.
微博擅长的四种辟谣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谣言就需要辟谣,幸运的是自媒体也是双刃剑,研究发现,微博辟谣往往走在传统媒体的前面,这一点更值得引起职业传媒人重视.新技术快证真相微博是新技术,与其他在线新技术结合,快速查证与传播真相有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与图书版权贸易相比,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捉襟见肘,这阻碍了一个合理、完善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本文从节目版骀权交易现状切入,讨论版权交易之于宏观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传媒价值链建构的意义,尝试提出以交易节展这一微观层面作为版权交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