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34年6月开始创建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包括今天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等县部分地区,纵横约二百里,人口近十万。至1934年10月底,红三军主力离开这里为止,历时约五个月。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红三军渡过了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为与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以及后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二、六军团会师黔东特区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即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夏曦等同志率领下,1934年5月进入黔东地区,披荆斩棘、创建了以沿河的枫香溪(现属德江县)、谯家铺、铅厂坝为中心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云贵高原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根据地处湘鄂川黔要冲,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黔东特区根据地的建立,就为与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黔东革命精神。这是值得铜仁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的。弘扬寻求真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依靠群众及为民谋利等黔东革命精神,对加快铜仁建设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英雄故居、革命遗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和革命事迹、革命文艺等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黔东红色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特征,提升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有助于强化人民的政治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推动当地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九军、红二十五军等部红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还先后开辟了川陕、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制作标语,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党政机关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陕南、川北留下  相似文献   

6.
刘光照 《教育评论》2012,(3):141-143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通过邓小平、张云逸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新途径,谱写了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求解放的光辉篇章,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贵州简称"黔",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多民族省份,是西部大开发的沃土。贵州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义勇  海东 《江西教育》2012,(10):2-2
<正>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这里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教育了一代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武装斗争,先后建立了井岡山等地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苏区就是其中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南达洞庭湖和武陵山脉,西至长江三峡和神农架,北连豫西南的桐柏山,东抵武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11.
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有数支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在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促使贵州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推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经过实地考察所作出的正确选择.陕南商洛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政策策略,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殊死奋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根据地迅速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最主要的是学史明智,以史为鉴,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了北上长征的战略转移,期间路经西部侗、苗、布依、瑶、水、白、畲、毛南、仫佬、壮、土家、彝、羌、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正确提出和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同时也探索提出并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它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军由初入川时的14000人,发展到80000人左右;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主义盛行的川东北地区,女子们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女子独立师,投身危险重重的革命事业,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研究当年党和红四军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西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了黔西北重镇毕节,周素园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并随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之后,周素园一直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做贡献。通过对周素园长征事迹的再回顾,以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惜流血牺牲的长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支外来的军队,红军经过艰苦的革命动员才最终立足于赣、闽乡村社会。这一时期,红军通过革命宣传,扩大了革命的影响;重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使军队与地方的革命动员相互配合;注意克服地方武装地方主义观念,以帮助其壮大力量。由此,共产党开创了赣、闽区域革命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8.
著名红歌《十送红军》描述的是朱毛红军主力1929年初下井冈山时的情景,然而真实情况却与歌曲中的场景有比较大的出入。历史真相是:守山军民依依不舍是肯定的,但不会那么凄凉,更不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相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暨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民族文化圣地研究成为热潮。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了大批具有文化研究和旅游双重价值的标志性纪念景点。类似于湖南永顺县的老司城和塔卧川黔革命根据地,他们分别以土家族宗教信仰圣地和革命圣地为包装,冀图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罗山独立团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东北道委直接掌握的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罗山独立团与其他地方武装一起,构成苏区革命的地方武装防御力量体系。三年中,罗山独立团先后四次组建或重建,是大别山区革命力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斗争精神的缩影。罗山独立团作为红二十八军重要的后备补充力量,在游击战中同时发挥着主力红军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罗山独立团的历史表明,地方革命武装建设与正规红军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以独立团和便衣队为代表的双层中的多层与多样化武装形式是游击战环境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