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变迁,必然引起法律观念的嬗变。由经济入世而引发的法律入世,对刑法价值观念带来激烈冲击。中国刑法需要变革。要树立刑法的开放观念、平等观念,要对刑法定义、性质、犯罪观念、刑事政策观念、刑罚观念更新,树立人权保障机能优先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清末刑法改制是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程的开端,其一方面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对西方近代刑法制度的引入,构建了近代刑法体系,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建立了近代的刑罚制度.但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清末刑法改制也有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反恐的刑法方面,首先要理清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成因。然后,理清反恐的刑法困境:"越反越恐"的负面影响;现代刑罚观念对恐怖主义犯罪人教育、矫正的忽略;近年来"敌人刑法"理论在恐怖主义犯罪上适用的矛盾等。再次,探寻反恐的刑法出路:在准确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刑法定义前提下,发挥刑法解释论的作用,不必频繁修改刑法;在现代刑罚观念上对恐怖主义犯罪人的处遇注重教育、矫正的作用;注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的有机协调。  相似文献   

4.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阐述分析了犯罪的本质与刑罚的目的,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等关于刑法原则的思想、犯罪的标准和刑罚适用原则思想及犯罪预防思想,作为现代刑法启蒙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没有体现保护环境预防为主的原则,这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法律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控制模式也存在结构性疏漏,刑罚措施不科学,缺乏非刑罚措施等,导致刑法在保护环境上乏力。  相似文献   

6.
王静 《现代教育》2005,(11):47-48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下面结合《刑法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总结一下《刑法》总论的知识点,帮助考生迅速掌握《刑法》的知识框架。以便在今后的《刑法》学习中事半功倍,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教育性是由刑法的教育机能所体现的一种法律特性。我国法学界对刑法的教育性的认识有五大误区:只有道德教化和宗教教化,没有法律教化,更无刑法教化;刑法的教育机能不包括导向机能(或指引机能);刑法的规制机能不包括教育机能;并不是一切刑罚都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刑法的非本质属性。在理论上应走出认识误区,加强对刑法教育性的研究;实务上应加强吏治,打造“以吏为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8.
法律影响着社会,但法律本质上又是回应社会的一种结果,其内容与作用受社会的制约。清末的刑法改制是在因列强的侵略而被迫进入近代以后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回应,如果说法律与近代社会的脱节是清末刑法改制基本原因的话,那么捍卫皇权则是法律变革的直接动因。法律改制导致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法律理念与制度规则,《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近代化的标志,但它又可以说是简单移植西方法律的结果而与中国的“本土资源”相差甚远,这样的法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与社会的脱节。清末刑法改制中的法律与社会的互动考察对出箭由图确&南1锄脚肿.建;夸南当者生漆刻确直呆  相似文献   

9.
非犯罪化是20世纪中叶以来各国刑法最富新意的改革.广义的非犯罪化是指对一直以来科处刑罚的行为不再用刑罚手段予以处罚;狭义的非犯罪化是指法律上的非犯罪化,非犯罪观念的出现绝非偶然,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和理念基础。在刑事一体化下,要达到保障人权、维护秩序的刑法功能,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运行应该是与犯罪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保安处分是补充或代替刑罚以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法律制度,代表着刑法的进步。我国刑法中并无保安处分的明确规定,只有类似保安处分的措施。可以建立感化教育、强制医疗、观察矫治、没收财物等保安处分制度,并规范其适用的对象、条件、程序等,使其辅助刑罚构建多层次处罚体系,从而实现刑法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形成完整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盛世危言》是他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丰富的宪法思想、国际法思想和刑事法思想,这些对清末法律改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变革,引进了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熊命辉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30-33,43
清末法律渊源,由于社会发展状况的明显差异,可以以清末法制变革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变革前,法律渊源以中国传统法律渊源为主,即律、例、会典、地方性法规、条约等正式渊源和习惯、判例、法律解释等非正式渊源。变革后,除已有法源外,从立法角度还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大纲为核心,包括宪法大纲、全国性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带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法律渊源体系,从立法角度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渊源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处于危机重重的晚清政府,为寻求残喘,希冀以法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法律移植的进程中,对中国法制的形式作出了选择。表现在刑事法律上,晚清在刑事法律"文本"上建构一个近现代化的法律体系,本文只探究《大清新刑律》的立法成就,同时以刑罚人道主义为视角,认为体现该精神的一些规定超脱了社会现实,但仍具有进步性,并提出在应注重自身问题研究。把自身具有人类共性的一些优良元素保存下来,这样的法制现代化更具实益。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的刑罚公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博古通今、连贯中西的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的认识出发,主持拟定了《大清新刑律》,瓦解了延续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导入了以“公正”为灵魂的先进的刑罚思想。  相似文献   

16.
清末尤其是民国前期,传统司法以欧日体制为蓝本,开始近代转型。在刑事诉讼法制领域,确立起检察公诉、四级三审、言词辩护等新式制度。此一时期刑诉法制建设,涤荡封建法制残余,用心采纳欧日各国先进诉讼原则,其所定刑事诉讼程序,已大异于封建时代的旧法,彰显出融入世界先进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并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法制改革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了解西方近代狱制,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狱制并加以实践,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西学的结果,也是清末法律改革的成就。由时任青岛监狱典狱长邱炳煃编写的《青岛监狱报告》(第二次日占时期),通过对近代新式监狱的狱务行政、管理、作业、经费等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对监狱的人文化管理,如改善生活环境、对亲属接见、书信收发等制度的详解,反映了清末狱制、法制的近代化以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