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宋荦的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荦为清初“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中开府江南,与王士禛主持南北风雅,声名卓著。宋荦的诗学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漫堂说诗》中,其论诗追源溯流,与明末清初反思复古的思潮相一致。历来论者多认为宋荦为宗宋一派,事实上宋荦兼采唐宋,而以唐人为旨归,“宋诗派”之说未为笃论。宋荦上承严羽“妙悟”说,昌言“悟诗”说,与王士禛之“神韵”说同出一源,对清初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司理杨州的五年,在文学上的活动与业绩,奠定登上领袖之位的基石.其后以诗"默契主知",受到清圣祖玄烨眷遇,在康熙十七年特旨简拔,给予"由部曹改词臣由公始"的殊荣,是其主盟诗坛的开端.两年后调任大司成,即执掌国子监,则标志着一代诗宗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34-38
明清之际是我国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明代诗坛的主流是尊唐抑宋,这种思想在经历明清鼎革之后,逐渐发生了转变。其中,钱谦益强调新变,提倡宋元,首开清初诗坛宗宋之风;冯班、吴乔、贺裳等人则将诗学对象由盛唐诗转向中晚唐诗,诗学对象再次变化,呈现向宋诗滑近的趋势;而在清初的唐宋诗之争中,吴伟业、黄宗羲、宋琬、查慎行、朱彝尊、王士禛等人以唐宋并重的方式,努力为宋诗辩护,至康熙初年终于形成一股宋诗热。至此,明清之际的祧唐祢宋诗学思想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三历栈道,每到一地,都吟诗作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体现了仰观俯察的时空视野、模山范水的景物刻划和深沉凝重的人事感慨,是对栈道山水的准确描摹和对内心情感的充分抒发。王士禛的栈道诗,完善了栈道诗的创作模式,不仅成为历代栈道诗的典范作品,也成为王士禛豪放诗风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三历栈道,每到一地,都吟诗作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体现了仰观俯察的时空视野、模山范水的景物刻划和深沉凝重的人事感慨,是对栈道山水的准确描摹和对内心情感的充分抒发。王士禛的栈道诗,完善了栈道诗的创作模式,不仅成为历代栈道诗的典范作品,也成为王士禛豪放诗风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以《秋柳诗》蜚声诗苑,扬州五载的仕宦与文学经历奠立了其诗坛领袖的地位。历史的机遇使其受到康熙帝眷遇,从而成为主持风雅的一代宗盟,即使有赵执信和浙派诗人发起挑战和攻讦,也未能动摇其坚如磐石的地位。“神韵”说几乎笼罩整个康熙时期,影响延至雍正、乾隆初,为清代文学史上罕见之景观。  相似文献   

7.
王士稹司理杨州的五年,在学上的活动与业绩,奠定登上领袖之位的基石。其后以诗“默契主知”,受到清圣祖玄烨眷遇,在康熙十七年特旨简拔,给予‘‘由部曹改词臣由公始”的殊荣,是其主盟诗坛的开端。两年后调任大司成,即执掌国子监,则标志着一代诗宗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王士禛作为清代康熙年间的"诗坛圭臬",其诗学成就与影响甚巨。渔洋诗学体系包括其诗学理念与诗歌创作实践,主要体现为"神韵说"。其诗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康熙年间及以后的诗坛发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朝鲜等国,他的诗学理念与诗学实践也引起了学界的许多争鸣,总体而言贡献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清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经陈迩冬先生校点,前不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洪氏评宋琬“毕竟后来才士少,诗名数到宋黄州。”其实是评宋荦而不是评宋琬。按琬、荦都是清前期的诗人,琬比荦年龄略大一些,故荦称琬为“玉叔兄”。因荦作过湖广黄州通判,文人们称他为“宋黄州”。其实,这在《诗话》的本文中就已说明这里评的是宋荦而不是宋琬。洪氏说.“康熙中叶,大僚中称诗者,王、宋齐名。宋开府江南,遂有《渔洋绵津合刻》”事。渔洋即康熙间主盟诗坛的王士祯,绵津即宋荦。同时,王的答宋诗就有“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句,只要稍加查对,就不难看出宋黄州就是宋荦。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不妨将二宋的简历略作介绍。《清史稿·宋荦传》载:宋荦,字牧仲,河南商邱人,权(按:即大学士家权)子。顺治四年,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年十四。康熙三年授湖广黄州通判。二十六年,迁山东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三十一年,调江苏巡抚(即开府江南)。四十四年,攫吏部尚书。五十三年卒,年八十。《清诗铎》说:荦号漫堂,以大臣子入宿卫。攫选通判,历官至吏部尚书。有《绵津山人诗集》。很明显,绵津山人即宋黄州。据最近出版的《听雨闲谈》记载,荦的著述还有《筠廊偶笔》。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又说他还有《筠廊二笔》。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论诗注重神韵,对王士禛也极为尊重,但是,沈德潜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更多的是批评和改造.首先,沈氏编选《唐诗别裁集》,明确标出“以李、杜为宗”的选诗观点,以纠正王士禛编选《唐贤三昧集》的偏失;其次,在《清诗别裁集》中,沈氏对王士禛诗进行取舍、改造和重新评价,对其单一以神韵论诗的做法也提出质疑;最后,沈氏明确标出“始审宗旨”的论诗标准,以纠正神韵说末流回避现实,陷入虚响的明显缺陷.沈德潜对待王士禛神韵说的态度,是其诗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清代前中期诗坛风尚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12.
赵执信《谈龙录》严厉批评王士祯,其实质关系康雍乾诗坛风气的转移,故广为清人关注,后人对其毁誉不一,情况相当复杂。《谈龙录》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清代王峻批钞本,钞本间有评语,褒赵贬王;雅雨堂节录本则刻意消泯两家诗论差异,由此可见清人对《谈龙录》的态度。关于《谈龙录》何时撰写的问题,《谈龙录》作者自序所署写作时间似可信,且其开展文学批评的态度是真诚的。在追求开放和丰富的诗学、高度表现真情真意、反对文学批评中的门宗意识三个方面,《谈龙录》在清代走出"神韵论"的诗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谈龙录》是清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诗学论著,并非是向王士祯发泄私愤而已。  相似文献   

13.
王庭王圭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重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与干预,强调诗歌对自身情志的抒发;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对悟性、灵感较为重视,强调诗歌创作的自然天成,注重对诗歌的琢磨与锤炼,追求清新流丽的语言,对平淡诗风很是推重。王庭王圭诗论和对江西诗派的自觉批判为中兴诗人提供了新变之先声,为其创作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15.
宋琬作为"国朝六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对于他入清之后即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提及。宋琬在清初的身份和经历比较特殊,他以"白衣秀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不属于"失节",但其世家弟子的身份和举家被清兵屠戮的灭族之仇对其心态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宋琬仕清的矛盾心态与缘由,并叙述了仕清行为对其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今人整理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在标点方面存在个别疏忽。袁枚《随园诗话》论及王士祯,误将陈维崧诗当作宋琬诗。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句,在清代其前曾有过不少直接和间接的出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察,或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7.
余达父生活于清末至民国中叶,其诗深受百年家学、晚清诗风和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影响,沉郁劲健,笔力兀傲;用典宏深,声调高朗,内容、语言和风格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特征。他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文章从百年家学渊源、传统文化滋养、清末诗风熏染、诗友文朋砥砺四个方面探析余达父诗歌渊源。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9.
范当世是晚清同光体派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观念深受宋诗影响,对宋诗创作方式有多方面的认同,在晚清宋诗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