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社团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以近代上海为例,可以看到其有自发结社的特点;在转型期,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增加现代理念的组织。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 ,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贸之都和最重要的现代化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 ,在东西文化碰撞及交融的过程中 ,在传统和现代的交凑及变化中 ,上海皆占著中心位置 ,可供地方史、移民史、城市史、文化史以及各种史学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发挥。国人及外人对上海的兴趣 ,一直都存在著。旅行者的记录、地理家的观察、方志作者的描述 ,早已有之。但引用现代学术方法治上海史而蔚为热潮的 ,过去百年来 ,仅有两次而已。这是有意识、有规模、有计划、有队伍的集体性的学术文化活动。第一次的“上海研究热”,起于二十世纪初二、三十年代 ,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解作为新式城市公共空间的电影院的出现,对近代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两者的关系如何,体现了近代以来一种怎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上海 ,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对中国进行经济改革 ,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要谈论今日上海的成就 ,绝不能离开历史 ,上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深远。美国学者墨菲 ( Rhoads Murphey)于差不多五十年前著书“Shanghai:Key to ModernChina”( 1986年出版中译本《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看来该书的影响至今犹存。我的博士论文是撰写广东、香港、上海三地于近代的经济和商业发展。我发现无论要探讨中国传统商业如何因西方的影响而改变、新式商业在中国如何产生和演变 ,都不得不提及上海。我在念博士班一年级时 ,便开…  相似文献   

5.
1949年处于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国民党在大陆的彻底失败已成定局,但国民党的力量在上海等一些城市依旧负隅顽抗,故而这一年的电影具有极强的政治功能,《乌鸦与麻雀》和《三毛流浪记》就是典型代表。这两部电影的空间表现都占据前景,前者的逼仄石库门、后者的外滩景观流动都将上海这座城市置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空间在影片中也具有了叙事的功能,同时在“空间转向”的背景下,空间生产权力的争夺、空间中社会关系的生产与流动,都在这两部电影中得到体现。本文拟通过城市性理论,分析两部电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构形”、镜头下的空间叙事以及“空间转向”下上海城市空间在电影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出版科学》2016,24(3):86-86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民国北京史。全书没有以市政和景观变迁为中心,而是将这座城中的“人”(包括精英阶层和底层居民)的感受、体验和行动作为叙述框架的核心,展示了北京居民怎样通过主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应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变。同样,本书抛弃了民国北京究竟更“传统”还是更“现代”的二元争论,综合考量古老帝都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过程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新旧力量的交互作用,展现北京城市空间在“时间性的复杂重叠”上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7.
繁荣发达的文化出版市场打造了上海自由、开放、多元、创新的现代都市文化环境,近代上海报刊由偏重商业资讯到注重政治时事,再到关注日常生活,姿态不断放低,内容不断变化,越来越接地气.从现代报业的历史源流到早期上海报业的萌芽,再到近代上海报业的嬗变及其背后的出版业,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对于近代上海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融合,承载着西方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报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百年上海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年上海浓缩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并成为中国近代都市的象征。开埠之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尽管已显示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开埠后,上海因缘时会,短短数十年间,即由一个中世纪滨海县城梦幻般地一跃而为近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被誉为“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其变化之大之快,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堪称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它对中国、对上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代上海能否在百年上海的基础上再创一个奇迹?对于关注中国、关注上海命运的城市人来说,没有比类似这样的题目更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步实现了与世界接轨的世纪,上海在其中发挥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与百年中国外交的关系是上海史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4年,笔者在拙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一书中批评了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取代对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其二是以“弱国无外交”的简单结论取代对于丰富多彩的近代外交问题的评价,提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呈V型轨迹:在晚清是自上而下的快…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认为:“一百多年来,这样一群十分特别的上海人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与报纸有关,上海在很长时间内是全中国读报最多的一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传媒化的族群。 一个世纪过去,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已传媒化了。上海要重建自己的传媒优势,必须认真谋划。” 如今,由读报读出来的上海人,在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刻,打响了新一轮的报业竞争大战。可以想见他们会在下一个百年中,以新的读法,构成一种现代的集体文化态度,塑造全新的上海人群体人格,以重新安顿城市。  相似文献   

11.
唐婧 《新闻世界》2013,(10):272-273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员配备、编排策略、行文风格等视角的考察分析,探讨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以期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舆论空间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同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妇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经过五年的整理发掘,在馆藏上百万册近代文献和数万张历史照片中,精心筛选出约12000张记录上海近代历史真实画面的图片,经过考证、归纳,编成了大型图片集丛书──《老上海风情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 《老上海风情录》中披露的历史照片中,约有70%是建国五十年来首次同广大读者见面,其“含金量”令前一时期出版的各种“老字号”书刊难以比肩,它向当代的历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上海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最新视角。这套“丛书”分为…  相似文献   

14.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与南通分处长江入海口南、北两岸,近代之前,由于交通不便,两地较少联系.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拉开了两座城市之间在工业、商业、航运、金融、仓储、教育、影视文化、新闻出版等等众多领域互动的序幕.南通立足本地、依托上海,迅速成长为近代闻名的“模范县”,同时,对上海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琦 《档案学研究》1992,6(1):52-54
城乡原貌影像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拍摄下来的,以各种城乡原貌历史照片和近代照片(包括少量影片、录像)组成的直观档案——城乡建设发展变化的真实历史记录.把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区拍摄下来的城乡原貌照片汇集成册,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各地区整个城乡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面貌,其利用价值较高,是珍贵档案史料的一部分.以上海外滩原貌为例,长期以来,上海外滩的全景照片,总是作为上海市面貌的代表性照片刊印在一些书报杂志上,久之,给人们一个印象:上海外滩总是那副老面孔.当然,城乡面貌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才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那么,上海外滩到底有多大变化?上海市档案馆在建馆30周年之际,展出了一组反映上海城乡原貌的历史照片,其中有:“100年前的上海外滩”、“1897年的外滩白渡桥”、“19世纪南京路”以及“100年前的上海县水城门”等珍贵历史照片数十幅.这些照片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上海外  相似文献   

17.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社会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文章以近代江苏藏书家群体为中心,在历史语境的视角下,探讨江苏私家藏书在近代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社会流向。从空间维度上,近代江苏私家藏书群体呈现出聚集分布于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尤以苏州最为密集的空间特征;从时序维度上,在对清代繁荣的私家藏书文化传统之余风的承续和在巨大的历史惯性的驱动下,江苏地区的私家藏书呈现出在近代前、中期的短暂繁荣后,由盛转衰的时序特征;江苏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与特点则更体现出“藏为公用”“藏用并重”和“工商实业家成为新兴藏书家群体”的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在考证梳理江苏私家藏书主要流向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的桑基图动态揭示了江苏私家藏书通过“出售”“捐赠”“散佚”等途径的社会流向脉络,展现了在近代公私藏书的隆替演变中,私家藏书从长期聚集发展于江苏的区域性特征,到其藏书流向全国南北各地,甚至东流西布于海外,从高度集中逐渐向公开化发展的化私藏为公藏的流散历史,为探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20.
西学东渐是刺激上海近代出版业向现代转轨的动因.西方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在上海建立的出版机构和从事的出版活动,刺激了上海现代出版业的兴起.西学出版既重视教务又重视商务的特征,在上海现代出版业兴起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由此形成了上海现代出版业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