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写作教学应注重写作主体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写作使得“精英”写作的经典模式被打破,而所谓的大众化写作不可避免地导致平庸、低陋,使得写作创作产生越来越多的文化垃圾。因此,提高写作者的写作水平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高校写作课的教学也应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做出努力,其关键是要加强写作主体的写作素质。所谓写作素质是指写作主体本身所具有的进行写作活动的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以及达到的水平,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培养,在写作过程中思想素养、生活素养、知识素养同样也作用和影响着写作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歌唱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体现其存在价值的。歌唱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歌唱者总是遵循着美的法则进行表演和创作的。歌唱者始终渗透着演唱者对作品与歌唱本身的审美活动。歌唱者作为审美主体,其艺术素养越高,所体现的演唱艺术美就越丰富,歌唱的艺术价值就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丰富,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歌唱者作为审美主体,要具有基本的素养才能符合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为此,作为歌唱演员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写作思维的意义(一)写作主体是思维的能动者写作主体即写作中的创造者。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运动,其中伴随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审美的参与,并且通过审美感知与自身实践进行综合反映。写作活动不是机械、静止的状态,它是运动的,而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地运动。所以,在写作活动中对主体进行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研究的视界与策略(笔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显示了审美文化研究勃兴的意义 ,从而促进了美学研究从观念体系到话语方式的转型。如何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功能及其实践方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复杂问题 ,因为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审美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审美文化活动的“平民化”色彩逐渐浓厚。因此 ,在现实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和交流功能 ,在超越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和人格提升功能 ,摆正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明确双主体的建设机制 ,摆正适应与征服的关系 ,追求审美深度 ,提高艺术品位 ,摆正娱乐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统编语文教材体系下,抓住教学定位的整体性、教材解读的协调性、教法运用的交互性,创设指向文化素养的写作情境、指向语言素养的写作情境、指向思维素养的写作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情境、指向审美素养的写作情境,围绕阅读与写作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聚焦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写作困境,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实施应以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写作活动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的参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写作教学形态主要表现为:在“立德树人”中彰显写作的育人性;在读写融合中提升写作的自主性;在学习任务群中突出写作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罗长金 《文教资料》2011,(12):83-85
写作是极富人文性的精神活动,它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一种品质和精神。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写作技巧的过程,而且负载着人文教育的塑造人的使命。写作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于教会人求真求善求美。写作课程培养人文素养必须从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三个方面着手,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中介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旅游者更加成熟,更有文化品味,因此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审美水平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文章从旅游者、资源、导游及审美创造和欣赏四个方面入手,对庐山历史文化的旅游审美作一个分析,探讨如何才能提高其审美质量,从而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军涛 《文教资料》2007,(21):171-172
本文以"审美心理距离"为支点,从写作能力的培养及创作过程两方面论述了缺失文化素养对写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诗歌教学既要符合高考的考纲要求,又要注重其文化核心素养的挖掘,还要能密切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人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对古典诗词的艺术审美感同身受,在指引学生阅读方向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品读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可以从写作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来思考诗词教学中的素养培养。一、写作素养诗词曲,从语言形式和结构上说,与现代  相似文献   

12.
杨慧琴 《天津教育》2023,(29):131-133
<正>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写结合授课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能借此提升其读写练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文章理解与创作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和建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和思维运用水平,同时,形成较强的文化自信。对此,为了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本文从读写结合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建趣味探知、分层认知、知识积累、思维培养等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一、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理应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吸纳古今中外文化传统精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二是学习优秀典范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认识思考生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前者是为提高阅读素养而读,后者是为提高写作素养而读。但是当前阅读教学忽略了第二个功能。从本质上看,写作是离不开阅  相似文献   

14.
正培养学生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内的语文素养离不开阅读教学,更离不开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体验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应该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阅读是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包含着从词句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思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方法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最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让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以读促写”为主体“,以写促读”为根基,把人文素养教育融进每一个教学细节。一、以读促写,提高人文素养我们的教材、课外读本、名作名著、史哲经典无不积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取其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选修课在语文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选修课的进一步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重视挖掘选修课的文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写作主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除了写作思维活动这一关键要素外,还包括主体的素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以思维活动为写作主体的中心要素,探讨这一中心要素与主体各种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主体的活动即编辑主体创造人类精神文化的活动,因此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通常体现为传递功能;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审美娱乐功能。而这些文化功能要通过受众的道德判断、审美判断、认知判断后具体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乡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无疑是寻找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一种新举措。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实践活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提高审美素质;采集地方俗语、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研究民间童谣,增强责任意识;搜集地方传说,拓宽写作视野。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们在新课改教学中利用便捷、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在高中语文的小说、戏剧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影视鉴赏与教学相结合、理论渗透与影评写作相辅助的形式。从鉴赏和写作两个层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实现形象的媒体化教学与传统写作训练的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