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蒲剧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剧种,在戏曲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蒲剧打击乐是蒲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蒲剧伴奏的主要部分。它与蒲剧艺术共同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从民间艺术变革成为今天我国现存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蒲剧是我国戏曲梆子声腔中的古老剧种之一,其表演形式多样,程式丰富,基础扎实。如何利用传统艺术资源,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对蒲剧作为旅游资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蒲剧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梆子戏鼻祖的蒲剧,曲牌音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蒲剧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秉持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创作理念,才能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观众喜闻乐见的蒲剧音乐,对蒲剧艺术的传承、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蒲剧是流行于山西南部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蒲剧既体现着晋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包含了晋南地区的民间唱腔的变化,如何加强传承蒲剧这一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已经成为蒲剧现代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蒲剧传承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主要叙述了蒲剧的发展历程和唱腔唱法等,解析了蒲剧在民间的传承及现状,重点提到了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现状,以及面对这一问题所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蒲剧是山西省地方戏曲之一,二胡作为蒲剧乐队的骨干力量,为蒲剧艺术魅力的呈现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蒲剧二胡伴奏角度,讨论了在二胡伴奏中应注意"准"、"衬""情"、"巧"四个问题,同时细致论述了各个问题应注意的关键点,为蒲剧伴奏人员的演奏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革前襄汾蒲剧班社的发展来阐述晋南地区蒲剧艺术的发展状况,这其中包括一些老艺人,以及当时非常有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于蒲剧表演艺术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蒲剧的唱腔与伴奏音乐方面的特点分析论证蒲剧音乐创作的特点。唱腔方面包括:1.曲调特点2.变腔原则3.结构特点4.变板原则。伴奏音乐包括文场曲牌及武场锣鼓经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蒲剧音乐的创作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引起人们对蒲剧音乐的关注和认识,从而为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蒲剧发源于山西省运城市,主要流传于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承载乡村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抖音为戏曲非遗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机遇,然而蒲剧推广在传播主体、内容、受众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急需从加强话题引导、培育“网红”主播、优化内容发布、形成联动传播、打造蒲剧IP五大方面提升传播效果,助力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上,曾有过一位著名的蒲剧演员,一生呕心沥血,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悲喜交融,激情感人的徐策;慷慨悲壮,怒撼山河的伍员;舍生取义,催人泪下的程婴、吴承恩;友情如山,忍辱负重的周仁……他还为蒲剧表演艺术创造了一些特技如“帽翅功”、“三子功”(胡子、鞭子、靴子)在唱、做、念、打等方面积累了刻画人物的宝贵经验和方法;这便是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须生闫逢春。 闫逢春生前在艺术上的成就,确实称得起是一位蒲剧史上少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当年我曾亲眼见到京剧中的许多名家,如周信芳、张云溪、厉慧  相似文献   

10.
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属于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明清到新中国的成立,它饱经风霜,但是因为多变的板式,丰富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使其倍受人民的喜爱。另外,蒲剧的脸谱色彩明艳,构图富有特色,简单明了,也成为其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传媒的高度发展,人类文化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蒲剧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观众减少,种类的单一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古老而传统的蒲剧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大型新编蒲剧古装戏《青丝恨》以全新的艺术理念、艺术视角、艺术手法,为"王魁负桂英"这一古老的历史故事剧赋予了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生命力。该剧古为今用的现实教育意义,使其深受老中青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也为贾菊兰赢得了第二十六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等多项大奖。贾菊兰作为新一代蒲剧演员,有着独特的创新意识和艰苦耐劳的奋斗精神。首先介绍贾菊兰的下腰水袖及双手倒书绝活,其次分析新编《青丝恨》在剧本、立意及唱腔等方面的创新,意在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贾菊兰,了解新编蒲剧《青丝恨》。  相似文献   

12.
二胡在蒲剧文场"四大件"之中,虽然是作为主奏乐器板胡之下的伴奏乐器,但有时候根据音乐的需要仍承担着领奏部分。本文对蒲剧二胡滑音演奏的基本规律,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进而希望获得实际二度创作时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鲜明的音乐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改  曹文 《教育艺术》2009,(11):F0004-F0004
国庆前夕,由山西临汾文化艺术学校和蒲剧院联合组合组成的小梅花蒲剧团进京演出《表花》、《杀府》、《挂画》、《跑城》、《火凤凰》等蒲剧折子戏。参演者平价年龄20岁,均毕业于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大多获得国家或省级比赛一二三等奖。他们以精彩的唱念做打功夫、精湛的表演技艺、精到的剧情演绎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地方剧种趋同,究其原因是剧种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发生变化。保护剧种个性,降低剧种趋同速度,必须从地方文化生态的保护入手,还需增强剧种适应文化生态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蒲剧唱腔伴奏中跟腔乐器的使用以及跟腔的配器处理等技术问题,对传统戏和现代戏伴奏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二性板式是蒲剧唱腔中的主要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记谱为2/4拍,速度每分钟约为60-80拍。它是蒲剧成套唱腔的主体。剧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也有六字、九字、十二字句等;句式以三三四、二二三为主,也可以三四三、三二四、三二三等。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绕弦、留板,也可以转入其他板式,有较强的表现力和灵活性。它的特点是旋律流畅,节奏灵活,强弱分明。多用来叙事、抒情,可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也可表现缠绵、深沉和悲伤的感情。生、旦、净、丑行当都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17.
吕灵芝 《文教资料》2011,(16):71-73
新时期,越剧与地方剧种一样呈现出趋同化走向。每个剧种都有自成一体的音乐、剧目、表演三大系统,回顾越剧三大系统的发展历史,找出个性发挥特色,是解决剧种趋同问题,保护和发展自身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稀有剧种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流失。造成当今稀有剧种生存危机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至今还没能找到一个有益于稀有剧种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政府及戏剧艺术工作者缺失戏剧发展赖于支撑的思想理论工具。文章论证了事业性是稀有剧种的根本属性的思想观点,提出并论述了建立多元文化观对于稀有剧种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试图构建一个在宏观上引领稀有剧种保护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晋游随感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日至十三日,赴晋参加古代戏曲学会年会,参观侯马、稷山金墓戏俑、戏雕,并以暇隙出游太原晋祠、洪洞苏三监狱、永济普救寺等处,获观赏晋南蒲剧演出,偶有感受,记以短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