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二年,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体制.在乡镇最基层体现为推行和强化保甲制度,控制广大人民的言行和镇压一切反抗活动.南京政府时期,保甲制度最早在江西省试行.1931年在江西进攻红军的国民党剿匪总司令部之下的党政委员会地方自治处研究草拟了保甲制度和保甲法规,6月在修水等43个县试行.在此基础上,1932年8月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制定了正式的法律条文《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下称《条例》),在所谓“剿匪区”内强制实行.1934年2月颁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清代乡约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强化,它的教化功能却逐渐削弱,从而使乡约由政教合一的民间自治组织向纯粹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转变。由于乡约职能的变化和里老、里甲、保甲制的先后衰落,清代乡约逐渐成为清朝封建政权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重庆市的保甲编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在重庆市进行大规模的三次保甲编查,建立了控制严密的基层行政制度——保甲制度。通过保甲编查,国民党势力渗透到重庆基层社会,为支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的统治以及保证重庆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在重庆保甲制度上也有诸多反映。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党总裁制确立的必然性,一是蒋介石不断膨胀的权欲与国民党封建独裁统治需要的“天然”结合;二是国民党当时强化其组织,消除内部组织松懈、纪律废弛等弊端的现实要求;三是国民党加强和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其总裁制确立的现实可能性,一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给它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蒋介石已具备了充任国民党总裁的主观条件;三是全国人民及各种政治力量“拥蒋抗日”为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国内氛围。  相似文献   

6.
宋代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其表现形式在北宋初为乡里制,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保甲制。乡里保甲制在宋代呈现为职役制。南渡以后基本上沿袭北宋之制,一般实行乡、都、保、甲制。宋代乡里保甲制是继承历代乡里制度并加以发展的结果,并具有其独特的统治职能、运转方式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湖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新县制。其内容主要是重新划定县等、扩大县政府组织、增强县政府职权、调整裁减区署、裁撤联保、建立乡镇公所、重组保甲,以及普及教育、整顿财政体系等等,其目的是建立党政军教一体、管教养卫合一的基层政治和管理体制。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党对农村基层政权和人民的控制,与其所标榜的“地方自治”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在1928—1948年间确立和实行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是国民党打着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旗号,实现其以党治国和一党专政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这一体制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反动本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过程中产生的,是孙中山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的首次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民主内容和民主精神,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训政体制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了解训政体制的理论来源,确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十七、为什么说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中国革命新的直接目标?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新军阀的对外政策:背弃孙中山的反帝、联俄主张,代之以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反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对内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残酷地镇压人民,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人民;在军事上扩建常备武装,镇压苤命力量,并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组织,实行白色恐怖;为强化专制统治,制订多项反动法规,用法律手段扼杀革命和人民民主;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对进步文化运动进行“围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在县以下的基层统治组织空疏,权力分散,财政拮据。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在"剿匪区"开始推行保甲制。不仅县财政改革,而且从实践层面上看,新县制下的乡镇组织完全充当了国家的行政工具。南京政府企图以此来限制土豪劣绅的权力膨胀,加强政府对乡村社区的渗透,从而使地方行政权力步入实现现代化的官僚制的轨道,但这种制度合法性的强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沦陷区的保甲制是日伪维护其统治的基础。文章以安徽池州地区的沦陷区为中心,探究其保甲组织的构成及特点,并由此来考察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章对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虽然国民党的《训政纲领》在内容及形式上与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二在根本精神上并非全然一致,它实际上是对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背叛,是中国封建集权主义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0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内地各省推行保甲制,由于新疆情况特殊,直至1942年才开始实施。保甲制度在清查户口、维持社会治安、组织民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4.
周楠 《华章》2010,(16)
大革命时期的上海邮务工会是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力量很强的工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选中邮务工会作为控制工人运动的重要工具,有其深层原因.上海邮务工会与国民党和封建帮会关系均十分密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官办性,是国民党特种工会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民党大陆时期党治的全面考察,可以认为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治是政党政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国民党中政会制,地方自制、地方与中央均权制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而秦统一封建论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由奴隶制的衰落走向彻底崩溃的时期,因此关于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年代界限也提出了以下的六种看法:一,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宋代吕祖谦的《大事记》就从这年开始,杨宽先生新版《战国史》也以此年为叙事之始,周谷城先生则后推一年以公元前480年算起;二、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政府在内蒙古设省,推行盟旗与省县并存的政策,各盟旗被分割在省县之内。德王为了抵制省县方面对蒙古封建王公权利的限制,发动了百灵庙“自治”运动。本质上是由蒙古封建上层发动的以维护封建王公制度和封建特权为宗旨的运动,但它是在反对民族压迫和维护民族利益的呼声中产生的,所以在蒙古族各阶层中引起了较大震动,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运动本质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决定了德王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结果是蒙政会成立,实权仍然控制在国民党自治指导长官手里,没有达到“高度自治”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拉拢和收买德王,使其走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历史证明,封建王公发动的“民族自治”只能是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由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代替分散的封建割据的君主制,是中世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欧,法国表现得尤为典型.恩格斯曾指出:"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那么,法国典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征?它对法国近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法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强化,如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企图复辟封建专制统治,武装统一中国。但是他的阴谋遭到了国民党革命派的反对。当时国民党所能控制的主要地区,有江西、广东、湖南、福建和安徽等五省。实际上只有江西的国民党势力较占优势,广东省都督胡汉民和掌握军权的陈炯明不协调,安徽省都督柏文蔚的力量很有限,湖南、福建和江苏省的都督都是半路上参加革命的投机分子,只能保持中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为对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实现政权整合和全国统一,国民党在农村政权建设上开始改变传统"皇权止于县"的政权架构。在制度建构上,国民党力图使国家力量由县下移到区、乡层级。在政权实践上,设有军事化性质的防"匪"组织,并采取"寓保甲于自治之中"的措施,来强化农村社会的控制网。从表层上看,国民党政权在管制力度上确实改变了原来国家权力不下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