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齐振海 《成才之路》2009,(10):41-41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初中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学生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做到。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就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有效地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 ,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 ,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因此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中学体育课教学 ,笔者认为体育课教学应开放化 ,并且要重视理论课和…  相似文献   

6.
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收获与增进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力度,提高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快乐起来。要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体育课教学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赵风涛 《考试周刊》2012,(34):110-110
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需求的优秀人才。在这一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去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常识,还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及体质,把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美育教育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俱乐部(又称会所;英文:Club)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其场所,是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是指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将教学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如何将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自主体育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指导等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三年,持续、不间断地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学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并运用技能能力、身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需要体育工作者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鑫 《甘肃教育》2014,(18):69-69
正体育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而"课课练"是《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它正好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陈涛 《教师》2013,(24):114-114
中职体育课教学很是艰难,出现了教学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率差,学生能力不强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优化中职体育教育课堂,创设一个新的适合中职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就感,感受收获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也不再是只注重体育课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还要加强培养他们全方位如组织活动、适应环境、交流交往等多方面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认真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14.
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就要使他们对体育课感兴趣。兴趣爱好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好体育的信心,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渴望继续学习的愿望,通过各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本,以老师教学教材为途径,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压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要让课堂充满自主、合作学习,老师是关键。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理念离不开科学、灵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田丽秋 《考试周刊》2015,(12):93-94
<正>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的能力会增强,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提高。体育科学的团队精神对于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科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课是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主战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教师要强化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意识多年来,体育教学一直缺乏教育性和理论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育人意识不强,少部分人甚至把"教书"和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学习中,作为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育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面对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体育的教学形式,也就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快乐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玉萍 《文教资料》2006,(7):161-16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当前为学生“减负”加强素质教育的这一背景下,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好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及进一步认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朱剑峰 《成才之路》2011,(12):57-57
在体育课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在小学体育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通过体育课中的游戏活动,既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各种优秀的如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独创精神、竞争意识之类的优秀品德,从而让他们更加富有朝气。因此,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华 《考试周刊》2014,(42):122-122
正体育游戏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1.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并使之逐渐壮大。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体育游戏恰好具有这个优  相似文献   

20.
情感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达 《新职教》2000,(7):35-35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学的感情色彩,即教师以严肃的、幽默的、诙谐的、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增强教学感染力。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把体育课教得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课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智力活动外,学生的整个机体都参加活动。作为任课教师,不但有很强的组织示范能力,还要有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做到知己知彼,增加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一、掌握学生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情趣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针对我们建平职专场地小、器材少、学生体育素质较低等具体情况,也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的大脑和机体都有效地运转起来,这样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力求把整节课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