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往往包含很多知识。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副以文学常识为内容的对仗工整的趣联。联曰: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0,(2):52-5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往往包含很多知识。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副以文学常识为内容的对仗工整的趣联。联曰:  相似文献   

3.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许多是十分有趣、耐人寻味的。下面六道趣题都是围绕着对联展开的。同学们,趁着明媚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去对联趣题大观园逛逛。一、巧配对联有四副对联,每副对联的纸张一样大,字数一样多,字体也是一样的,可惜现在弄乱了。你能把它们一对一地搭配好吗?  相似文献   

6.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数理化》2007,(2):36-3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是博大精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文字精美,也是我国用途最广,使用频率最高,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我国现行的小语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力作。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把相关的对联引入课堂,联文相配,珠联壁合,促成优势互补,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视野,优化阅读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1.激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实验证明,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对认识起组织作用。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精选与…  相似文献   

9.
这是两副出自学生笔下、也发自学生内心的对联:奇趣串珠串成精美作品美妙对课对出雅致对联副副妙联联联寄托老师希望颗颗彩珠珠珠饱含母校深情这两副对联精妙地概括了我校校本课程——"珠趣""对课"的独特魅力。自2007年以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学生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珠趣""对课"校本课程,打造出两张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不仅深化、发展了校本课程,还铸就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编排了“趣味语文”这一栏目。它包含绕口令、猜字谜、对联、标点等趣味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人教版四下《语文园地八·趣味语文》收集了两个趣联巧对的故事,它们呈现的分别是工整巧妙的顶针联和数字联。教学中,笔者遵循“凸显巧趣、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国化里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数字联则是其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精巧.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请看:  相似文献   

14.
钱超平 《初中生》2009,(7):26-27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国度中,与我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文人学士深谙对联之道。有一日本文人就曾写下这样一副格言式对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此联富含哲理,对仗工整,被一陶瓷制作商烧制在名贵瓷器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6.
周远喜 《初中生》2010,(3):9-11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对联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六种形式,下面一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文字精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是我国用途很广,使用频率很高,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现行小语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力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相关的对联引入课堂,联文相配,珠联壁合。促成优势互补,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优化阅读有很好的作用。下面略作论述。激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对认识起组织作用。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精选与课文内容丝丝入扣的对联,以联引文,能有效地集中学  相似文献   

18.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文化是我国民族的根基,其中包括诗、词、歌、赋、对联、文言文等,同时古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知识等均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课程改革指标下,为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精髓,应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抓起。  相似文献   

20.
张宇 《语文知识》2004,(7):13-13
对联中有一种既集古人名句,又隐去关键字词的.即所谓集句隐字联。这种对联具有双重技巧,制作难度比一般集句联要大.但它饶有兴趣,备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