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义”德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仁”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灵魂。“义”的内涵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与诸多道德规范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义”德的精华,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侠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极,诠释着中华民族对正义的向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中国的侠义精神有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行侠仗义”的背后是对正义的呼唤。武士道之“义”内涵却与之殊异,更多向“忠义”上靠近。本文试图比较二者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中的"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兼容各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金庸小说中侠的灵魂,也沉淀在作品普通人及一些反面人物的心灵深处。金庸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大力揄扬的定义“义”,与人民利益,社会公正连在一起,也与“正义”,“情义”紧密相连,故与“江湖义气”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而且墨、道、法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主要探讨“义”的起源问题,认为“义”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通过探讨,使读者认识到“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则,是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之义”的特点是:平民性;实用性;纯洁性;政治性;集团性。这些特点,是在《三国演义》世代累积的创作过程中,由那些时代的作用合力而形成的。是时使之然,势使之然。桃园之义的进步意义,首先体现在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二表现在刘、关、张患难相扶、忠贞不渝的情操。其三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理想的君臣之义。总之,其实质是把“仁、“信”、“悌”等传统道德相当程度地人民化、理想化了。使之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达到为后世楷模的效果。在《三国演义》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之“义”,又有违背时代趋向之“义”,义的价值、层次高低不同,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和驳杂的特点,它是多项“义”的混杂体,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刘、关、张兴于桃园之义,袤于桃园之义;蜀汉之业成于桃园之义,败于桃园之义。桃园之义前期是团结、胜利的旗帜,后期成了走向衰亡的路标。  相似文献   

8.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义的本意是“仪”,意为适宜的举止行为的标准。引申出“准则”、“法度”、“合宜”、“意义”的意思。而“宜”的本义是杀牲、杀俘以祭。战国中后期,“义”吸收了“宜”的某些语义,强化了其原本具有的裁割、断制色彩。“义”是权力意志的庄严旗号,它以绝对者的名义向每一个个体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投诚于专制权力,自觉成为秩序的生成者或复制者。  相似文献   

11.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3.
“炳人识字法”是将国家颁布的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和420个非常用字,不重复地编成七言句式的口诀。“炳人识字法”在语文教学识字中可使3至6岁的儿童,每天用半小时,10个月内即可轻松地掌握2940个汉字,远远超过了小学生6年级应识2000多字的识字量。“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的教育上有重要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彬 《铜仁学院学报》2006,8(5):21-22,34
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中,有一些似词非词的语言现象,这类词被称为“离合词”.离合说是指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的特点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但笔者认为事实上无离合词.笔者将从扩展法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X到Y”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格式,这种格式具有语表形式相同而内部结构、语义、及句法、语用功能不同的特征,文章通过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考察,揭示其更具价值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古代声训,能够获得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文章通过对《白虎通义》声训的研究,探寻和发掘我国古代宗法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音乐、婚丧、阴阳五行说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相似文献   

18.
《左传》选篇《郑伯克段于鄢》(见隐公元年)中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历来对"聚"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认为"聚"是聚集民众。本文从各种文献角度考察,得到"聚"为聚集粮食或粮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承"有"闻"义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