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德在创立自己的批判哲学时,提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学说,并明确划分了现象界和物自体界,设定了“只能思之不能知之”的物自体。虽然,物自体不可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康德提出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有没有必然性?其中有没有合理的因素?本文根据列宁提出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原则,想就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对于克服他之前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批判笛卡尔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解决休谟不可知论哲学所留下的疑难、推翻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旧形而上学体系所起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前辈和同事。  相似文献   

2.
<正>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它不仅贯穿康德整个哲学体系,而且也是先验哲学其它理论论点的基础。先验唯心论之所以限制了科学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之所以能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相区别,康德认为就在于他承认了物自体的存在。物自体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康德对物自体的解释却又是模糊不清的。这就给他的物自体学说造成了复杂的局面,以致后来的哲学家聚讼纷纭。本文拟  相似文献   

3.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智慧的中心所在,它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新篇章.对"物自体"概念的把握,是掌握康德批判哲学从感性论到理性论再到实践论演变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人们研究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康德理性本体论哲学中存在着的矛盾和困境:一方面康德努力使人从形而上学的实体假设中摆脱出来,走向人的真实存在,并且又把外部世界从人的立体性的实体假设立中摆脱出去,使之成为人认识到的一种现象存在,让人面对自身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康德又不再继续重问这种认识成为可能的条件,而仅仅把它们当做假设的信念来讨论,并且用逻辑构推出一种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存在,来平衡这种认识的空缺。这样,康德哲学的这种困境和矛盾就把古典形而上学推向崩溃的边缘,从而给哲学全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马恩全集》第一卷,588页)按本人理解:康德哲学的革命作用在于,不仅使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且使哲学由对认识客体的关心转向对认识主体的重视;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辩证法(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发展。直观与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建立康德认为,旧哲学由于陷入迷误而收效甚微,问题首先发生在对认识对象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把对象确定为超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这样一开始就将认  相似文献   

6.
<正> 最先比较全面地考察认识问题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他把人的认识分成感性、知性和理论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考察和探究。康德肯定,没有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东西刺激我们的感官,便不可能有感觉经验;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果没有某种先于这些刺激而存在的东西接受,感觉经验也无从产生。那  相似文献   

7.
在认识论领域内,康德认为:第一,尽管现象离开主体的能动统一而无法存在,但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却根源于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第二,主观联想之可能成为具有客观性的根据,就在于经验实在论意义上的现象自身的客观亲和性。第三,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同时存在于主体,而自我意识综合统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象意识的存在。第四,感知判断只有主观有效性,而经验判断才是客观的,即普遍必然的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判断。经验判断之所以有效,在于它的合乎法则性。而合乎法则性必须由理性(知性范畴)作用于感性材料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唯物主义哲学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看到它在哲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可缺少的逻辑作用,特别是没有看到它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所起的逻辑前提的作用。范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工具。范畴史则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缩影,它以逻辑的浓缩形态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如何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到较为深刻的发展过程。正如列宁所说的,“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这才是需要的东西!”(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8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研究思维与存在这些范畴发展的逻辑过程,就可以抓住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研究法国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也应着重考察思维与存在这对范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一文中指出:应该“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这表明: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积极方面是肯定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些人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缺乏深刻理解,甚至有的同志曾认为,康德哲学是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反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近来,一些同志注意实事求是地评价康德哲学,并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但是,仍有不少同志一谈到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以及它在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总是心有余悸。原因在于康德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先验和不可知论,而且具有调和主义的特征。那么,应该如何从康德哲学本身出发,理解马克思那句话的深刻含义,以纠正对康德哲学理解中的偏见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11.
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因此,这一章应该紧接在“绪论”后面,而作为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各个基本原理的第一步。为什么说,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问题,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的问题。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这句话、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它的一切规律和范畴都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因此,辫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自在实体,指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是康德的“自在之物”。现象实体,指自在实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觉表象,并强调有“形”有“体”的一面。人类的眼——脑系统无法从原子的发光现象直接建立电子的形象,但却可以通过电子波振幅中抽象出的曲率概念间接建构。量子力学描述的电子波是曲率波,是真实的物理实在。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笔者试加以浅析,并供方家指正。一“、辩证的唯物论”与“唯物的辩证法”二者之间的区别辩证的唯物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唯物论”。它是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是同唯心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辩证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是人脑这个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的机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  相似文献   

14.
康德(1724——1804年),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他以“曾在世界智慧的发展中标志着新阶段的批判哲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欧州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革命。因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无深义地称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在西方思想史上,“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明确地使用过这一词,他们所用的是“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等术语。 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者是普列汉诺夫。他在一八九一年纪念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的论文中开始使用,这是在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以后所得出的认识结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这些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并在历史观方面贯彻了  相似文献   

16.
这里的“彻底认识”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穷尽”、“完备”的认识,也不是“正确认识”的同义词,而是在透彻、深化等动态意义上,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有限、相对到普遍、无限、绝对的认识。休谟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又各有其特点。休谟认为,无论人的感官或理性,都没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即“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康德  相似文献   

17.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18.
德国早期浪漫派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根据又在康德那里.康德以牺牲哲学的绝对与同一为代价,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的问题.但追求哲学的体系性一直是康德努力的方向,《判断力批判》为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美”来实现知性与理性的过渡与联结,但这种联结只在主观形式层面才有可能,具有观念与期备性质.无论是浪漫派所遭遇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提出,都与康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  相似文献   

19.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蔡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是唯物主义美学“客观说”的代表人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独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瞩目。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美是客观存在,要找美必须到客观事物中去找,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在人的主观精神。他说:“承认客观现实本身的美,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精神作用。客观事物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应该说蔡仪将他的美学思想根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范畴之内,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美学有了坚实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