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书画萃苑》是难得一见的书画史料,共八卷,是明人怀褐抄录的自汉至明历代名书法家、名画家书画作品的原文、款识、题跋、藏章150件,是研究书画史、欣赏名家书画的珍品。读后,有三得: 一得古人对名家书画的评论 例如汉钟繇的《荐李直表》  相似文献   

2.
特别推荐     
正他出生于湘北临澧县一个贫穷的山村,1964年9月应征入伍,军旅生涯32年。他是铮铮铁骨的钢铁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荣获二等战斗功臣勋章两枚和三等战斗功臣勋章一枚;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在建国55周年的全国书画比赛中,他的画作《如意图》从6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金奖。他被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聘为"名誉院长"或"客座教授"。这就是《一个农家孩子的人生历程》,他的名字叫柯益成。  相似文献   

3.
王石 《报林求索》2012,(7):155-157
<正>我很愿意为陈岩先生画作写一点感受。陈岩动手作画也晚。但却有很深的背景,很大的出处。我与他初识,只知他是一位书画鉴定家。他少年时代就师从徐震伯,谢子陶二位师傅学习书画鉴定。"文革"后,他奉命整理"抄家"书画,应有二三十万件。这让他得以从"面"的方面了解历朝历代的画风,从"线"的方面通晓历朝历代的变迁,以及又从"点"的方面体味一个又一个绘画大师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方法。这种既有人物也有断代、且兼通史的全方位的"看"、"解读",使他对中国绘画获得超越常人的经  相似文献   

4.
江苏柳亚子纪念馆和吴江博物馆联合编辑的《吴江馆藏南社书画集萃》已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该书编印了吴江博物馆馆藏一至三级书画文物150件,有于右任、萧蜕、沈尹默、陈陶遗、马公愚等人的书法,有谈月色、谢公展等人的画作,其中宋教仁的对联、柳亚子的遗嘱、何香凝的丹青,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与殷志强相识,纯属偶然.一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谈书时,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与我谈起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并送我一套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玉文化丛书:《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殷志强的玉文化系列丛书和其他说玉的书不同的是,他是站在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来说玉的,并非只是简单地谈玉,或者如何鉴定收藏玉.  相似文献   

6.
《南阳书画表》是晚明一部重要的艺术专科目录,著录了韩世能、逢禧父子收藏的元代以前的书画珍品。同名目录有两种,内容同中有异。学界一直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位不同的编撰者:张丑、茅维。但通过对该表今存版本的调查和校勘,可知张丑是唯一受聘于韩氏的鉴藏、编目家,所谓茅氏《南阳书画表》系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7.
运用科技发展新成果来弥补传统目测鉴定的不足,是以启功为首的一批前辈书画鉴定专家多年的希望。新媒体虽然目前还不能直接用以测定书画作品的年代与真伪,但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书画鉴定摆脱以往鉴定活动囿于一地某一位或若干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范围之内的情况;微信中特有的远程"微会审"或"微会诊"讨论的方式,使地理空间上分处各处的众多书画鉴定工作者用"异步通信"的方式参与到某一件书画,实现文物的鉴真辨伪,有利于书画鉴定水平的提升。文章还对远程书画文物鉴定中的影像拍摄之技术要求和数字时代书画制伪的若干情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颐纯学.一个冠以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书画协会理事等头衔的全国著名的农民画家。一个有《当代书画家》、《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等大辞典中都有记载的名人.给我的,初次印象却是那么普通而又平凡。以前我对顾纯学先生只是慕名敬仰.因为工作关系.顾纯学先生既是档案馆的征集对象.又是征集顾问.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在档案馆举办了《顾纯学书画展》,我与顾纯学先生由陌生到熟悉.因而对这位德艺双馨的农民画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佩。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高尚品质也和他的画作一样令人敬佩.正是他的高尚情操创造了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个人成长档案、民间剪纸、紫砂陶瓷、书画……不久前,无锡市举办了一场《家庭档案成果展示会》,经过调研筛选后的32户家庭拿出家藏珍品,上演了一场家庭档案秀。  相似文献   

10.
王雄被誉为第一位倡导和实践汉水文化小说创作的作家。他精心选择了一方古城(襄阳)、一条古巷(马背巷)、一个古渡口(襄阳汉江渡口)作为表现和展示汉水文化的叙事载体,十二年磨一剑,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和《金匮银楼》,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汉水文化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祝次仲是南宋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字孝友,徽州太平人。他的女婿徐珙是常山人,所以祝次仲就居住在衢州。祝次仲工于山水画,尤其擅长草书。《图绘宝鉴》、《画史会要》、《绘事备考》、《江都销夏录》和化游县志》等书都记载了他的事迹。宋孝宗时,祝次仲因为书画而闻名于东南,他经常交往的,有很多是当时的名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理学大师朱表也与他熟识,并成为他在绘画方面的知己。朱意有一首《题视生画》的诗,就记述了他们相识定交的经过。诗中说,有一次他在被称作“裴侯”的人那里见到了祝次件作的山水画,并抚今追昔道:“尔时…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出版方式,使得深藏于皇宫内府的传统艺术珍品得以通过批量复制和大众化传播载体,进入公众的视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和清廷内府典藏珍品的对外开放,改变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流传模式,以《故宫周刊》为代表的期刊出版,实现了传统书画艺术珍品由私密性、神秘性向大众化、流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伯元佚事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一生多才多艺;能诗文、能词曲、能书画、能篆刻。他是沪上最早的报人,据说第一张小报——《游戏报》就是他创办的,当时报社在西藏北路亿鑫里一个石库门屋子里,只有一个助手,一个记者(当时叫“包打听”),楼下是印刷所。他仅在上午写作,下午晚上俱在外。他交游多,见闻广,认识不少小官,听到不少奇闻佚事,就写到小说《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14.
书画与著述怡情两相彰──我的业余生活朱建亮最近,酷爱书画的《图书馆》编辑部韩继章先生因偶见我一幅赠友人的山水画,而忽然生出邀我写一篇杂记的念头来,谓我学术上已尽人皆知而业余书画生活尚待介绍云云,收到邀函,我自然高兴。因为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我的学...  相似文献   

15.
《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刊载邹身城的《<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绘春色绘秋景?》一文,指出《清明上河图》这件著名的历史文物所描绘的并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文章说: 宋代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目前已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珍品。其实它不仅仅是艺术珍品,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譬如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一生中,命运可能会赐予他一件珍贵的礼物——那就是书,以及读书的兴味和习惯。”(《一年四季》) 我已经很早得到这个礼物了。但是,我要特别感激命运女神的是,她终于给了我礼物中最宝贵的珍品:鲁迅的作品。早在我上小学也即十来岁的时候,已经读过一次《阿Q正传》,但对于这部人类杰作,当时确实是不甚了了,只觉得小说写了一个可笑的“乡下佬”,此人有些怪癖,挨了打不敢回敬,却还能自得其乐;此外,对小尼姑动手动脚于前,又调戏寡妇吴妈于后,用吾乡的土语来讲,是个“流里流气”的脚色。……勉强读完也  相似文献   

17.
吴湖帆先生(1894-1968)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代表画家之一。父母两系、姻亲潘家,都以书画收藏扬名于世,加以个人增益,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的沪上居寓几成为江南书画鉴识的"沙龙"。身处中国画变革的时代,"变"当然是一时之盛。"新信息"的来临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影响,已异于往昔,追索宋元的画意,成了中国绘画界的现象之一,开启了另一种新"摹古"风,这可从吴湖帆作品的摹古风画历来印证。吴湖帆曾三次担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审查委员,得览故宫博物院书画。《吴湖帆文稿》中可以读出他对当年所见的故宫名画的鉴识意见,如对燕文贵、江参、谢时臣,都有先见之明,以今日的更多资料比对,也给吾人以讨论的余地。吴湖帆1938年获藏黄公望《剩山图》前一年,指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伪,可见其高明处。  相似文献   

18.
高兴  兰辛 《出版参考》2006,(2):51-52
从1962年起,昆德拉着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发生在捷克小镇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姑娘因为从公墓里偷花,把花作为礼物献给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于是,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现了,这个形象就是露茜娅。对她而言,性欲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两码事。接着,她的故事又与另一个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个人物就是卢德维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积聚起来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为中发泄。《玩笑》的基调就这样确定: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19.
香港商务印书馆将与故宫合作出版《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 香港商务印书馆与故宫博物院最近决定自今年起,利用10年时间,合作编辑出版60卷的巨型文物图集《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这部大型图集将收集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中精选出的珍品约12000多件。这将是中国文物博物馆界最大、最完整系统的、最具权威性的一部文物图集。  相似文献   

20.
黑黑的皮肤,还有脸上那"迷人"的痘痘,这就是坐在我面前的马可。在《越策越开心》的录制现场,看到我们的到来,马可专门抽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很自然的我们聊起了他最近正在拍摄的情感轻喜剧《幸福生活呜哩哇》,提起这部连续剧,小马哥就有一肚子话要说,高温,酷暑,喝下去的水马上就变成汗流了出来,"马可都变成了马渴"了。而因为流汗,他一天要化N次妆,"平均10分钟‘糊’一次,而且我睑上的情况又比较复杂"(那确实!)。每天曝晒于长沙7月的"热情"的阳光下,他周围的朋友都戏称他为"小黑奴"了。至于"呜哩哇"的含义吗,他告诉我,呜哩哇是一个语气词,是一种宣泄的口号,一种欢叫。小马哥"觉得自己小时候还是蛮老实的",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把捉来的知了放在煤气炉上烤着吃,还有因为调皮常常被严格的父亲狂"扁"。看来他这个老实还是要打个问号了。也许大家以为马可拍《幸福生活呜哩哇》会是他有史以来最痛苦的经历,其实不然,他告诉我,有一段经历他至今难以忘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比拍戏还要苦。那就是《越策越开心》一周年的时候举办的《越秀越开心》庆典的排练,提起那段时光,他讲到了一起排练的女孩子都苦到了哭鼻子,其实一个成功的主持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