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氏文通·虚字卷之九》首次明确规定了"助字"的定义和范围,大体道出了汉语助字的语法作用。本文以《马氏文通》"助字"理论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语法思想的继承之处。  相似文献   

2.
清袁仁林的《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本文试图从其"气"范畴理论、词义演变规律及相关语法问题几个方面分析《虚字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28年所著《汉语札记》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汉语文言虚词"而"进行语法描写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对"而"的词性、语法意义、两端意义关系以及常用组合进行了描写。研究表明,《札记》很有可能参考过元代卢以纬《语助》和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西方语言学素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尚书》虽然用虚字不多,但虚字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理清了虚字,对内容的理解不无裨益。从其中“而”的用例,可以一窥较早期的“而”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虚字说》是中国古代语法研究领域,尤其是虚词研究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虚词字典,袁仁林在经、史、子、集中收录了百余虚词并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和说明。本文从该书的释义方法、成就与不足方面对《虚字说》进行了探究,充分了解到该书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它对汉语语法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在《虚字》卷之九和《论句读》卷之十中明确提出了“华文所独”的见解,这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明确地提出了汉语语法与西文语法的不同,为后来学者研究中国语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语法大师吕叔湘说:"虚字的数目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将文言虚字嵌入对联中,虚实搭配,运用恰当,能使对联妙趣横生。1.洪舜俞是南宋进士,为人直率敢言。刚中进士时官职虽不大,却不畏权贵,上疏参奏当朝宰相,  相似文献   

8.
《助语辞》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但它对虚词的研究已具有语法学的性质,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第一,词类虚实问题;第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9.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8,(12):35-36
"而"、"则"是文言虚字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字).其用法也十分复杂多样.但其语法作用可以通过辨析找到联系的线索,从而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1)以往人们对虚词的分析,一般多侧重于词性或组织功能等语法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这样做并不完备,还应有修辞角度的切入与发掘.因为虚词的恰当使用既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2)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清代袁仁林在其《虚字说》序言中也说:"圣贤垂训,学士摛辞,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3)也强调了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一百年来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其开创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其语法系统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该文从"字类"(词类)、"词"、"位次"以及"句读"四个方面论述《马氏文通》语法系统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兼类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的瓶颈,从《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人们就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成果并不是很显著,对兼类成因分析的文章更是少而又少。在总结前人对兼类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兼类词成因研究的五个困难,同时还补充和纠正了兼类词的四项成因。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文化重构,那么,一种新学统的产生必然是其中最具有历史意味的过程。今日重新检视这一巨大的文化过程,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的文化变革应该从《马氏文通》说起,因为正是它从理念上启动了中国语言方式的变革,体现了中国文化试图从语言上突破传统硬壳,寻求与外在文化交流的愿望与努力,由此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学统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语法现象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系统性、语言事实的周遍性为视角 ,运用语法分析和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评析了《马氏文通》关于“为之 N”结构的解说。本文认为马氏对此式视作单宾结构的三种解说中 ,偏次一解全然错误 ,转词、司词二解尚未尽当 ;本文认为此式在绝大多数语言场合下宜当解作“为动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训诂学必须贯彻联系性原则。所谓联系性原则,就是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不要孤立地研究词义。这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要把词义的解释研究同音韵学、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有关学科联系起来;一是要把词义的研究与化历史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约指代字中有许多词被认为与其他类词界限不清,主要有代字与状字、代字与动字、代字与静字之间的混淆情况。文章分别论述了这几组词,并论证它们按《文通》体系仍应属于代字的理由。由此说明《文通》代字内部小类的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主要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本文用大量实例说明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要选用、慎用、巧用语序虚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成语作为古代精神的承载形式,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汉语语法。因此,将成语作为理解汉语语法的重要途径能够使我们与汉语语法现象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从而更加容易领悟其中的奥秘。本文从古代成语出发,探究其中包含的汉语语法知识,为汉语语法学习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汉语单音节词引申情况复杂,最能反映词义引申情况,当它变成语素构成合成词时,仍能反映词义引申发展,不成词语素的引申义也颇能反映词义引申变化;与英语词引申义对比,语素能与英语词相对应。因此,分析词义引申应扩展到语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