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2006年11月13、14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淡江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台湾知名教育专家、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名誉董事长杨朝祥,台湾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杨国赐率25名高等教育专家,及东莞台商子弟学校、  相似文献   

2.
2005年11月10、11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淡江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以罗伟其为团长、刘树道为副团长的24位大学校长和高教研究专家代表团,共携19篇论赴台研讨。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共100余人,围绕市场经济、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及其民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学竞争力、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现代化及评鉴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淡江大学是位于台湾新北市的著名私立大学,创校于1950年,前身为淡江英语专科学校,1958年改制为文理学院,1980年更名为淡江大学。建校以来,淡江大学始终秉持着"日新又新"的精神,重视教学品质、学术研究与学习服务,如今已发展为台湾具规模且功能完善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为深入了解淡江大学在发展特色、人才培养、院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本刊对淡江大学校长张家宜博士进行了专访。张家宜校长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并获得教育行政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淡江大学财务金融系、教育学程组、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专任教授,淡江大学行政副校长;2004年8月出任淡江大学校长。在访谈中,张校长指出,要积极落实国际化、资讯化和未来化,创造学术王国;实践三环五育,培育卓越人才;实施全面品质管理,提升教学、行政服务质量;促进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未来竞争力;顺应教育信息化趋势,积极推动远程教育;竞合发展,推动两岸教育和谐共鸣。  相似文献   

4.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第八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2011年11月10日-13日召开。来自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5.
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研究中心”专项经费资助,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与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15年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如期举行。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台湾私立淡江大学的沿革与发展,阐述该校在台湾私立高校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并对淡江大学在办学中的若干特色加以剖析,试图通过对比研究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00年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2月11日~12月1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两岸教育专家学者、小学校长18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台湾代表42人,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区代表130余人。台湾方面以嘉义大学校长杨国踢为团长,成员有:台北师院吴明清教授、嘉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荣贵教授、台中师院、台南屏东师院、淡江大学六所大学专家学者和十四个区县小学校长及4位教育行政官员。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四届。1997年在台湾嘉义举办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张耀荣 《高教探索》2014,(2):172-176
正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是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方面联合举办的。2005年至2012年,分别在台湾淡江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举办了七届论坛。第八届论坛由粤方承办。我们一方面,开展高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交流;另一方面,推动粤台高校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教师互聘和培训、科研合作、台湾研究和大陆研究等,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11月15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侨光科技大学(台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学术年会”隆重举行。研讨会上,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过程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两校以及台湾空中大学和云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学者分别就两岸高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4日至5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中心举行。来自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界的近30名代表和大陆高校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必须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成为研讨会上两岸学者们的共识。本刊将陆续发表此次研讨会上的部分报告和论文。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的演变历程1949年以后,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两岸隔绝状态,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完全中断。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尝试开展两岸合作交流活动,希望与台湾在学术、文化交流上有所突破,但当时台湾处于政治高度"戒  相似文献   

12.
“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4月1日~2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莅会代表58人,其中台湾代表20人,分别来自台湾的四个学术组织(师范教育学会、视听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学会和教育学会),大陆代表38名,分别来自大陆18所师范院校或高等学校。与会代表向研讨会提交论文(论著)52篇(部),其中台湾学者论文17篇,大陆学者论文35篇。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两岸师范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契机与危机——两岸师范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大陆的师范教育在教育体制、管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10、11日,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大陆5个省市的高教研究专家约100名和台湾专家20名共同参加了这次论坛。两岸专家秉承前三次论坛的风格,围绕重点,坦诚交流;联系实际,提出对策;相互借鉴,繁荣学术;增进友谊,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淡江大学是台湾私立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现有学生2.8万名,仅次于台湾大学。今天我作的报告内容比较广泛,分为前言、精进强化人才培养和两岸高等教育的契机三部分。一、前言随着高等教育竞争时代的来临,大学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普及教育,这一点在台湾已经非常明显,大陆目前也有这样的趋势。大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服务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台湾高等教育置身于国际背景之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分析了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并使用SWOT战略模型重点探讨了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发现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具有留学费用低廉、教育质量较高的优势,同时又有本土保护主义浓厚、弱势院校备受国际化浪潮冲击的劣势;恰逢中华文化受到追捧以及台湾资讯技术助力远程教学的机遇,也面临着少子化危机和大陆竞争压力的威胁。依据分析,提出了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一定启示,以期谋求两岸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郑若玲为探讨两岸大学教育面向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促进两岸大学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1998年1月15日至20日,由厦门大学发起主办、台湾比较教育学会协办的“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与会代表包括了两岸大学界...  相似文献   

17.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台湾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重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控制;加强高等教育法规的建设;实行“科际整合”,倡导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使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台湾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育性失业或学非所用现象比较突出;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功利化”趋势扭曲了大学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1~2日,2009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两岸近200名专家学者和40位学生代表聚首鹏城,交流对话,共同谋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两岸高职教育发展的宏图大计.  相似文献   

19.
我省教育学会应台湾海峡两岸教育化交流筹备委员会的邀请,由学会负责人率我省10所中学校长或副校长,共13人,于10月16日至25日共10天,赴台湾参加了“2006年21世纪创造力教育研讨会”和参观访问。这是我省首次组织中学校长赴台湾。  相似文献   

20.
正海峡两岸办学经验的交流借鉴,是两岸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战后,台湾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兼顾普及教育,从一元的规范走向兼顾多元的需求,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这些办学经验,对推进祖国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自主自治的高等教育体系1.办学体制。台湾地区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注重整合全社会资源全方位发展高等教育,实施多体制、多层次、多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