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手法探讨了"移情"在英语诗歌中的运用。"移情"在诗歌中有更突出的作用,借助拟人、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灵性化"拟人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中有景,情寓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高层次的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观赏活动的内驱力,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多重效应。深入理解“移情说”、“内模仿说”、“审美距离说”、“异质同构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等西方经典旅游审美思想以及“中和为美”、“自然为美”、“空灵为美”、“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思想,对达到马斯洛所言的“高峰体验”与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畅爽”境界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三种类型在具体诗作中表现得更是丰富多彩,使唐诗具备了情景交融的审美特性。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核心。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唐诗意境的创造日臻完善,为唐诗最终能够取得光耀千古的艺术成就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贬谪的遭遇使“苏门四学士”词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作词的目的从“遣兴娱宾”转为“排遣情怀”;其次,词作“调外有题序”的特征显示了“四学士”对作词“自遣”这一意识的强化;最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总之,贬谪后的“苏门四学士”词沿着苏轼开拓的道路从作词目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地推动了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以情代声、情景交融,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音色明亮、“靠前”,以润腔手法形成韵味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离不开移情。移情手法的运用为译者和原作者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移情,译者能准确把握原作的中心要旨及其表面文字之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译出上乘之作。《红楼梦》诗词的英译很好地体现了移情手法的运用。通过适当的移情,杨译本和霍译本都展现了原著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花本无泪,鸟本无心。然而在大诗人杜甫笔下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它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思想感情融注到客观的物象当中,使本无感情的物象在“我”的情感光照下具有了动人心扉的力量。这种“以己心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营造诗文“有我之境”的艺术手法就是移情。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移情。因为,解读移情是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诗文中的移情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创造意象“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一个个具体的…  相似文献   

9.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作品才能感染读者。《雨中髓想》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早年的一篇散文。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里。“雨”在眼前,“情”绕心头,雨情雨景,可捕可捉。  相似文献   

10.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词作品,在内容方面,多局限于写作者个人日常生活之事、之情、及所见、所闻,这是沿袭古人创作思路的“惯常思维”的表现,但只有惯常思维是不够的,当今广大诗词家还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还应创作出以“虚构”为主的作品。在艺术手法方面,也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在情景交融、衬托渲染等传统艺术手法之外,再创造出一些诸如意识流、荒诞想象等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李晶娟 《文教资料》2011,(34):120-121
“移情”概念最初出现在美学领域里,心理学家们随后将“移情”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围绕“移情”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作者从“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出发,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移情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对现有的关于“移情”概念研究的文献资料做了简单梳理和评述.发现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蕴藏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其中“情”与“景”的和谐就是惯用的手法之一。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由此观之,情和景的关系是颇为密切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变,景随情而迁,这就是景和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诗词中,作者把自己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行艺术的物化,即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活动移在物象上面,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就是移情。移情的艺术手法在诗词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杨牧常常用“移情”的手法使边塞的山川大漠,一草一木皆着“我”之色彩。于是,在杨牧的新边塞诗中不仅有“客体的主体化”,而且有“主体的客体化”,主客体的交融又使边塞化作了诗人生命的对象化存在。因而,杨牧的新边塞诗也就成了诗人和山川万物心灵对话的物化存在。  相似文献   

17.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杜甫《春望》的中外诸家译文的分析比较,对原诗中颔联所运用的移情手法的翻译处理加以评说,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这种情景相融、运用移情手法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也必须具有诗人的知性和境界。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永州八记”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永州八记”多角度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情与景完美融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从而奠定了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在《禽兽》一文中揭示了主人公“他”的特殊异化人性,与常见的表现主义作品中采用的手法不同,川端在此采用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异化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冷漠与移情来展现人物的特殊异化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