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关系以及《词论》不提周邦彦的原因,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但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因为李清照的《词论》是一篇本色主义宣言而非系统的词学著作,这使她可以因为随便一个小小的理由就不提周邦彦。  相似文献   

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所引李清照关于词学的一段论述,被今人冠以《词论》或《论词》的题目行之于世。至于其名实是否相符,却很少有人考虑。综观李清照此文,它实际论述了两个问题: 其一,词从流传、发展到繁荣的大致过程; 其二,唐五代、北宋的词家及其作品的评价。由于李清照此文描绘了词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且对北宋之前的重要词人及其作品的成就与缺陷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论,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周邦彦的咏物词,论数量不足二十首,不及《清真集》的十分之一.与北宋的词人相比,他咏物词的数量也不是最多,远比不上苏轼和赵长卿,但是它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他们.在开以咏物为词题的风气,把咏物作为词作的重要内容,显出宋词自己特色的发展流程中,周邦彦的咏物词的成就与影响是不容低估的.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周邦彦的咏物词贬斥颇多:《清真集》“有许多是写景咏物之作.……说明了宫廷词人生活的空虚,只能把  相似文献   

4.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文章最后探讨了周邦彦为何不被李清照置评的原因,因周词虽恪守音律,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周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与音律的运用看清真词的审美取向潘裕民享有“集大成”之誉的周邦彦,其词作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并被南宋及后世婉约词人视为最高典范。对周邦彦在意境创造、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成就,笔者曾在《周邦彦词的美学特征》(《安庆师院学报》1993年...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文章结合李清照的创作实践对其词论及其与创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声声慢》在词史上影响很大,评论者亦多,但总体上而言,主要是就词论词,就词人说词人,从而忽视了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李清照在词作中所展示的精神气质和表现手法。对此,本文尝试着新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     
本期刊载的三篇词学研究专题论文,分别采用统计学、传播学等方法,在词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方面,均对学界有一定启示意义。《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论述南宋至清代的追和与模仿李清照词这一文学现象及其特点。文章通过对《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及《全清词》(顺康卷)的统计,指出从南宋至清代康熙朝约六百年间,共有53位词人追和李清照词达120首之多,且主要集中在清代顺康时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定量分析,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获知李清照词的名篇佳作在历代的传播接受及其在词史上的影响。《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一文指出欧阳修的词史地位是在其词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的。宋代以歌妓为中介的口头传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特色,着眼于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的特色;《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词论》是李清照阐述其创作理念的一篇词学专论,文本对词人的评价,大胆直率,文风犀利。本文通过探讨《词论》的理论建构与宋词演进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作者试图勾勒文学形式之努力,揭示其理论创见与艺术实践上的统一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不仅以她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蜚声词坛,更以她独到的艺术见解品鉴词这一文学样式,为婉约派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人们对她并不陌生,而作为有卓见的评论家的李清照,则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思想,最早收录在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里。研究季清照的词论,对理解词的发展、风格和流派,以及对词的欣赏品鉴都不为无益。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关词的理论的批评文字。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为此,引起过众多的评论,褒贬不一。当然,其中不乏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但是我认为,要全面地、公正地对待《词论》,必须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的分析。要正确地评价这篇《词论》,首先要实事求是了解它讲了些什么。《词论》的中心论题是“词别是一家”。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李清照大胆地、多方面地批评了词坛上的许多名家,…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我国词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女性词作家。她的《词论》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并对当时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大词人作出了大胆的批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词论》提出作词要符合文雅、协律、典重、故实、铺叙的特点,那么她是如何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去佐证她的词论呢,本文拟从《词论》与其创作做一个比较考察,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酒是李清照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将它作为解读李清照词的一把钥匙,以生活、时代背景为基础,进而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从三个方面赏析酒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     
本期刊载的三篇词学研究专题论文,分别采用统计学、传播学等方法,在词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方面,均对学界有一定启示意义。《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论述南宋至清代的追和与模仿李清照词这一文学现象及其特点。文章通过对《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及《全清  相似文献   

18.
《词论》的主旨是论词。李清照从词与诗、与文不同的角度,用品评具体词家词作的方法,探讨了词之所以为词的东西。音乐性(协音律)、抒情性(与言志的诗文相对)被李清照看成是词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别是一家”说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9.
蔡雯 《文教资料》2010,(22):9-10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世俗与周邦彦的格律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词风,创立了有名的"易安体"。李清照的词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李清照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读者,也征服了时间。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散文大家梁衡先生在写到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时候用了《乱世中的美神》作题目,可谓神来之笔。称李清照是美神,是劂为李清照通过她的词作,给我们读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才貌双全、气质高雅、神韵独具、恋家爱国的贵族女子形象。纵观女词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即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时代,国破家产、颠沛流离的老年阶段。而《点绛唇》、《醉花阴》、《声声慢》三首词,正是词人三个人生阶段典型的白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