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一款主流社交软件,涵盖了即时通讯、朋友圈、订阅号、线上支付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微信中的聊天头像、表情包,订阅号和朋友圈中存在大量的视觉传播内容,是"读图时代"人们所依赖的重要媒体。本文对这些视觉传播内容的类型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2011年发布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腾讯微信以突破3亿用户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工具的创新和潜力.它为人际交流建立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沟通桥梁,也为人类语言传播创造了新的媒介.笔者首先介绍微信产生的语言符号背景,其次对微信的语言符号构成进行分析,进而对比微信与其他新新媒介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范龙  陈琳 《新闻前哨》2007,(12):92-94
约翰·费思克把大众传播研究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行为,称为过程学派;另一派被称为符号学派,它关注的是信息与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功能,主要研究方法是符号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印刷媒体中的文字与图画,电子媒体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和画面,网络媒体中电子报纸、在线聊天,从  相似文献   

4.
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是一个语言和信息的传播过程,其中无声语言即“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渐渐引起语言学家和传播学者以及电视工作者的关注。从传播学的角度说,“非语言符号”是指以人的表情等信息为载体的符号系统。它大致可以分为体语和物件语。电视是一门视听兼备的综合传播艺术,人们除了从语言传播获得信息外,还大量地从“非语言行号”获取信息。因此,在电视播音和节目主持中,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及其功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位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有声语言技巧,而…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由诸如服饰外貌、表情行为等非语言符号传播。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其丰富。但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服饰负载政治信息,在政治事务中的传播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个案分析展开研究,以寻求政治人物完善媒介形象、最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的某些规律。政治领导人个性化服饰中的政治信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塑造历来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和重视的共同课题.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来实现的.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通过实验发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总量中,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占35%,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则高达65%,而仅仅以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其中55%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8.
毛薇薇  陆之瑞 《传媒》2015,(13):56-57
副语言从专业角度来说是信息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现代语言专家索绪尔(20世纪瑞士语言学专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后人称他是现代语言之父)把人类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归结为符号传播”,又把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的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服饰、图形、陈设布置、时空距离、运用调节等”.  相似文献   

9.
2018年第六代微软小冰发布,借助微信、微博和小娜等第三方平台,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新的交流对象。在微信聊天中,小冰与人类交流与传统人际交流符号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在语言符号本身表意、多符号拟人化交流和使用者自我认知方面呈现新的特点。以微软小冰为例,探究在微信平台人机符号交流与人际符号交流的差异,从中发现人机符号交流呈现的特点并对人机交流作出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颦一笑,一蹙一展,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情感都会真实客观地展现给电视观众,它们不同于人们的一般日常动作,而是用表情、动作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这种“人体语言”、“行为语言”都是非有声语言符号,就是所谓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非语言符号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特·梅拉比安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很多,具体在采访中,体态语的使用往往占据大多数,它主要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它往往伴随着语言一起在采访中使用,借辅助语言传播。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传播符号是电视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电视语言符号和电视非语言符号,是电视传播工作者表情迭意和观众文化审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电视传播符号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电视传播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图像及图像传播效果的研究。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辨析图像与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位置,力图阐明图像与语言、图像与传播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夯实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润 《大观周刊》2013,(4):99-99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际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的言语属于语言符号,而声音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祖斌 《新闻界》2006,(1):43-44
网上聊天是十分普遍的网上交流方式,对这一已不陌生的传播活动,人们总是试图用既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去界定或者加以解释。在传统的人际传播的语境里,聊天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人际传播形式,主要是传播双方亲身并且近距离的沟通过程,借助的传播符号,既有口语符号,也有其他非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指以电视为传播媒介,通过话语形式,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场"氛围,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来传播信息的电视节目类型,主要分为讨论类、聊天类、访谈类和演讲类四种类型。本文探讨了各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及其主持人应做的录制节目前的文案准备,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聊天中的脸谱符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都加入网络进行聊天交友。网络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聊天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人际传播,参与者使用文字便于清楚表达深刻的意见思想,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他们不能面对面地辅以体态语及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并在文字交流中表达感情,网民们在实践中创制出了  相似文献   

20.
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界》2013,(20):29-33
网络表情符号是适应网络在线交流出现的一种图像性符号。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其变化显示,它和现实交流中人们的表情并无对应关系,而更像一种娱乐化图像符号。网络表情符号并没有弥补网络文辞在非语言交流上的缺失,反而将其转注为"合法性"存在,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交流的虚拟感。过量表情符号的使用,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噪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