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9月12日,《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学者举行了创刊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文化“滑坡”现象非常严重,出版物错字连篇,电影电视历史剧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宣扬封建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4.
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社编辑部编辑的《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已由中华书局于今年十月出版。第一辑目录如下: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袁行霈) 宇文泰所以建立八柱国制的一种推测(黄永年) 从《令狐梅墓志》看李德裕及晚唐党争(郁贤皓) 王昌龄边塞之行考辨(程郁缀) 李群玉生平二三事考实(吴在庆)  相似文献   

5.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2014年7月15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试运行),首展推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并将持续三个月。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是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9日是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一周年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当天,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在北京国家  相似文献   

8.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正式立项建设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独家编辑、印刷、发行。它堪称是一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全国众多知名古典文献专家及丛书编委会人员心血的大型古籍丛书,为此特作这样几点说明。一、《中华再造善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它是文化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典籍散佚的经验教训,针对善本古籍当今保管的现状,为防不虞,确保珍贵典籍的传承安全;同时为学术界提供更方便的利用善本机会,从而弘扬优秀传…  相似文献   

9.
文化基因在塑造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模式和认知框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融合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将中华元典的文化基因注入当代的文化环境中。通过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其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毕冉 《出版广角》2016,(4):45-47
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典籍英译工作与对外传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英译的视角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典籍对外传播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认为典籍的翻译、出版与海外传播是实现其永恒价值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题为“夏天桔《正思斋文集》”的稀见元人别集。二书只有卡片著录,其中一部在普通古籍馆,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8册。”另一部在善本部,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4册,10行21字,无格。”但未见于《北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可能是近年来从普通古籍中提取的善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2):119-127
《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主要面向广大知识群体,阐述文化理念,发布学术新见,交流治学心得,沟通资料信息,同时积极引导传统文化的关心爱好者,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他们影响更广大的人群,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基于此项理念,杂  相似文献   

15.
屈小宁  余志海 《新闻知识》2023,(10):60-64+95
《典籍里的中国》是整合主流媒体和学界、演艺界等各方力量,连接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放大资源优势和传播影响力,而推出的全媒体创新表达的一档传播新样态的文化类节目。其创新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加持中华民族的身份认知自觉、国家地域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基因自觉和“命运共同体”多重典范自觉。  相似文献   

16.
曹立新 《视听》2024,(3):101-104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中预言东西方必将产生巨大文化冲突,而跨文化交际将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①.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用极为审慎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弥合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与信仰,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赖,核心就在于双方文化的互通有无.中文典籍翻译出版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走向世界的媒介,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理应得到学界、专家学者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19.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成功掀起了一股“典籍热”,论文从古籍阅读推广的角度出发,从平台、内容、宣传等角度探究融媒体环境下《典籍里的中国》如何成功实现古籍的大众传播。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和新技术,以当代视角解构古籍,降低古籍阅读门槛,设置记忆点,有助于引发大众共鸣,促进相关内容的广泛传播,有效实现大众层面的古籍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焱  贾雨凝  陈婧薇 《传媒》2023,(1):44-45
在《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系列文化节目中,主创团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质内容资源,通过传递家国情怀和建构文化仪式感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升华,还以多模态话语的戏剧呈现方式进行了叙事创新,强化了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