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人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戕害。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死读经书,追求功名利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犹如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有着鲁迅终其一生都抹不去的思索和寄寓。历来对《孔乙己》的探讨,人们更多地侧重于把孔乙己作为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实际上《孔乙己》这篇独特的作品,是鲁迅在为我们描画封建社会末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他们的境遇,反射出几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落魄读书人的悲剧命运,酒店众人及至整个社会对待末代知识分子的态度。鲁迅意在表现这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并通过这种生活的不幸和悲惨,促使人们觉醒。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教学课上,围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们展开了深入探究。 生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社会肌体,使少数的读书人爬上去,作威作福,而多数不能“进学”的如孔乙己之流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一、简介教材《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深刻反映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和整个世态,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也表现了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都软弱无力,都空虚麻木、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孔乙己》的不朽,在于成功地型造了一个偷生于贫穷、冷漠与嬉笑之中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从《呐喊》到《彷徨》,贯串着鲁迅小说创作思想上如下的显著特色:与当时的“前驱者”步调一致的彻底的反封建性;对于中国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的不断探索。而其中写于“五四”运动前两个月的《孔乙己》一篇,则是从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孔乙己的解剖中,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给予了有力的一击,提醒人们认识在即将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18.
在《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里,虽然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他们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都在社会的摆布面前软弱无力,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家,或以夸张变形的讽刺,或以令人叹服的白描,塑造了这两个极具共性的悲剧人物,也都抨击了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一文中塑造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介书生,是一生苦读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而进入仕途的"失败者"缩影。我们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时,学生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指出它是如何毒害知识分子。学生会普遍认为是科举考试惹的"祸",祸国殃民。然而,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理解并不应该成为文本阅读的主流,至少不能全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对这篇小说的解读还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文学作品内容,挖掘其作品新的内涵,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现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两个方面谈谈《孔乙己》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0.
六年前,初次执教《孔乙己》。即时教学完全遵照传统解读,对孔乙己的认识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心灵之罪恶的批判。——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仅局限于其革命性上,即对"恶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