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必须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的评价观,要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王仙花 《知识窗》2013,(6):38-38
美术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一些改革。 一、更新美术教学观念 传统的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为教学目的,这显然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美术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姚丽华 《大众科技》2008,(9):184-185
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美术公共课朝着科学化、素质化、人性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美术公共课的功能,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王双凤 《科教文汇》2009,(14):225-225,242
一节网络技术辅助的精品美术课程引起了我对于我国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在对于网络与中学美术教育的契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于基于专门网络学习平台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美术学习实际水平为基点、直观性、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阶段或单元武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等原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把美术教学置于在这种特定的"人文性"下进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在这里我将根据自己的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素养,使这种人文素养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上好美术课,最终喜欢上美术这门学科。现今的社会现象是,有人摔倒了,周围人就只是看着,没有人扶起;在公车上多的是没有人给老师和孩童让座的现象等等。这  相似文献   

6.
美术作为一门个性化的艺术门类,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其基本教学目的。而色彩教学作为中专美术教学重要课程之一,在传授给学生色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领悟力、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力。然而,纵观我国中专美术色彩教学现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思想观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发展滞后问题。为此,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色彩素养。  相似文献   

7.
赵峰庆 《知识窗》2020,(2):25-25
我国教育事业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开设了美术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到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对小学教育来说,有效的美术教学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美术教学,寻找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希望为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美术的教学不是一般的劳动技能培训,如果引导高职学生只走“纯艺术”的道路,只拥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功底是不够的,是无法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而只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也无法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步伐,更谈不上自身的持续发展。高职美术教学的目标是要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了解美,认识美,在技巧训练和材料的应用过程中提升对美术一定程度的认知,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的功底,进而结合职业技能教学,学习掌握与职业相适应的创造美的能力去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情感教育作为美术教育中的全新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对美术知识的单纯传授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无形中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以美术情感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美术知识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正 《科教文汇》2010,(20):167-168
美术教师需从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在精选鉴赏内容时需要以经典美术作品为主,同时联系大众美术作品;中国美术与外国美术均要涉及并有所深入;在教学中增加美术批评的成分。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吕军辉 《科学中国人》2014,(8S):237-237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切课堂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术能力、素养与情操的提升。"江西版美术"教材的选材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特点,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此江西版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侧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小学学生正是学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要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五育"并重,缺一不可。而培养学生"美的"观念,学会"审美"方法,达到"美的"境界,就必须大力加强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教学目标的确定,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实行美育教育。一、美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根据美术学科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我们尝试将美术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位于以审美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旨。即在欣赏美术课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美术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作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应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通过科学的编排、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之美,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职美术教学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而中职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但现阶段的中职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发挥的作用较小,部分中职美术教师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文章重点分析了中职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中职美术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美术作业是检验学生美术学习效果和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美术作业的评价更是教师反思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的有利渠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思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往往以简单的89分、90分草草批复在学生作业本子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开始追求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美育之一,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更应该加强美术教育。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本,主张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有利于中学生美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体验式学习与中学美术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高中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个人魅力及内在修养提升,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通过绘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升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通过专业化素养对美学作品进行审视,为作品进行评论。学生具有审美能力也能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通过美术活动,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高中阶段作为学习美术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理念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点学科,更是奠定学生在生活中注重积累美术意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创新意识有助于为他们未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笔者则重点介绍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术教学作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小学美术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给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提出了改进性的要求,要求美术教师关注学生们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们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学生们对“美术”教育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