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红梅 《广西教育》2014,(21):21-22
哲学方式课型是有效教育九大课型之一,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发散思维和聚合训练,培养学生的顿悟能力、思辨能力、联系综合能力、听说表现力、批判质疑力和答辩技能,其中渗透了矛盾论、发展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它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哲学辩证关系,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以‘少是多’作为调控的重要理念,运用哲学中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等哲学原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就是要落实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结合哲学课本身的特点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哲学语言既是哲学思维伸展的"向导",又是哲学思维水平的外在标志,哲学语言的"内面"即哲学思维方式。哲学语言"引领"哲学思维不断地走向深远,反过来,哲学思维又促进了哲学语言的发展。从哲学发展史的总体上看,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相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引发了许多问题的讨论,即: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中哲学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贯穿在哲学教育的两大部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中。哲学教育是人文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不仅要能够培养哲学人才,而且要能够以哲学培养人才。发展哲学教育必须遵循哲学教育的规律,提高哲学教育质量。哲学教育是培养理论思维的最重要的方式。在中华民族复兴走向世界前列之际,高度重视和发展现代哲学教育即理论思维教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6.
师专哲学原理课教学“繁、难、旧”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亟待改革。多年来,作者从哲学教育与素质培养的角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始终围绕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哲学素质培养相结合,是一个创新。改革的成果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而继续深化该项改革,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关怀能力为目标的儿童哲学课程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视角。其中,关怀性思维作为儿童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那么,何为关怀性思维、儿童哲学课程何以培养儿童的关怀性思维、如何通过儿童哲学课程来培养儿童的关怀性思维等问题成为儿童哲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现象,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哲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很大作用,但学生普遍感到哲学与他们业已掌握的知识和学科体系搭不上界,离他们很远,是一门艰深晦涩的"玄"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可给予"教学支架"进行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作者针对哲学课传统教学中单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抽象空洞,脱离生活实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等缺陷,提出了在哲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能力与水平.高职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哲学教学环节中融入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原理和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高等理工科教学中哲学思维培养较弱现状,提出哲学思维方法培养要与具体学科紧密结合,介绍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哲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该成为大学中文专业素质培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先认清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素质教育的品质。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这种品质,从四个主要方面勾画:第一,传承传统与创新精神;第二,现实精神与浪漫气质;第三,形象思维与哲学思辨;第四,审美精神与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过程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哲学认识的角度看,研究数学教学过程平衡性就是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各种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数学学习中“再发现”比其它学科难。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提供了数学教学心理理论依据。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加可探索性学习成分;重视“观念改变教学”。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思想的某一方面,且研究成果零散而不集中,缺乏系统性。鉴于此,该文从分析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思想根基出发,力求从辩证的维度综合系统的论述和公允评价柏拉图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多侧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学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目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校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解析了中国的“和”文化以及“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同时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深入地分析了“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对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启示,为我国高校的特色化办学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掘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在当代的“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实践观点对于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践的这种本体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本体论是一个过程本体、关系本体。它是以人的实践、人的本质和人的世界彼此相互关系和运动过程来实现人的本体论境界。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人从古希腊伊始便形成了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这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其中语言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从西方哲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管窥出西方哲人思维方式的发展与趋向。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xperimental cour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art teacher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was to engage final-year art students in thinking about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n considering various views of their roles as teachers of art. The classes presented a dialogue between two teachers: a philosopher of art and an artist. We discussed the social justification of art, the place of art in education and more generally the portrayal of visual culture in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bibliography for the course comprised a list of basic text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Friedrich Schiller to Nelson Goodman. In class we linked the range of philosophical views examined to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themes (mainly in contemporary and local art). The course also incorporated guest speakers who presented their own projects relating to different meeting points of art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social-activist artists, curators,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and school architects.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rationale for the course, its method and a sample of its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