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数学死磕     
高三的生活,波澜不惊。但就是因为这死水一样的平静才会让内心躁动不安。在这场看不见尽头的征程上,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许就是这么简单。即使有人陪你自习,有人为你解答难题,但没有人  相似文献   

2.
未遇见你的那段初中时光,我的生活平静如一汪死水,单调乏味。每天在与好友笑闹、上课、回家中度过,天又一天。  相似文献   

3.
《静夜》选自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风华正茂,已是蜚声文坛的知名人士,过着闲适的教授生活。但是从《静夜》中可以看出,诗人“不安于优厚平静的个人幸福生活,想到的是贫苦人民——冲破小我。”他的目光开始投向血的现实,对各种惨剧的制造者表示了强烈的愤  相似文献   

4.
秋之韵     
闲来无事,一个人在乡间的小道上走走,很惬意。 田埂上草很多,枯黄的,没有规律胡乱地搭在道上,像 生命之火油尽灯枯的人,蜷着身子,在风中瑟瑟。用手轻轻一 折,断了,脆弱得让人心疼,很有些凄凉的味道。偶尔钻出一 两只小飞虫,吓人一跳。平静如死水的心湖顿时漾起圈圈涟 漪,冲散了满心淡淡的哀伤。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发生的海啸是人类的一场浩劫,没有亲身或类似的经历是无法体会到自然灾害的可怕的。有了那次特殊的经历,我再听到、看到或谈到海啸时,在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恐惧,而且还多了一分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春节,我们全家来到了海南三亚,年初四去了博鳌。博鳌真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是两江汇合后流入大海的地方,而玉带滩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玉带滩一面是平静、清澈的江水,另一面则是汹涌、蔚蓝的大海。正因如此,这条银色沙滩还申请了吉尼斯世界之最。那天风大浪急,海浪滔天,巨浪比爸爸还高,足有二三米高呢!我就在玉带滩和爸爸玩起了“逃离海啸”…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死水》一诗的经典性早已得到公认,但对其意蕴的解读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该诗并非"以丑为美",也不是常见的"以美衬丑",而是"扮美而行"。"死水"这一意象,高度概括抽象,使该诗具有指涉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完美与残缺     
当我读到闻一多的慷慨,我知道那是从死水的潭底喷发而出的,死水它不堪入目,却披着罗绮,戴着翡翠,这是浮华,是美吗?若是现在,无论谁走到这样的死水边,只会留下鄙视和憎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叫污染,死水是怡人环境中的一个硕大的污点.……  相似文献   

8.
吴星 《现代语文》2006,(1):52-53
《死水》是闻一多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解释,更是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有人认为,“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死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死水”是北洋政府的象征,等等。笔认为,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够全面。如果我们能够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历程,综观《死水》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的各个不同阶段,便不难发现,“死水”至少应该有三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闻一多先生用沉闷、压抑的笔调描述了当时现实中的中国。静心细想,如果各学科在期末复习阶段的课堂操作不得法,是否也会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呢?因此我认为要想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做到高效复习,让"死水"流动起来的绝佳方法之一就是在复习阶段的巩固展示课上引入竞争机制,做那个"在岸上用石子激起涟漪"的人,让"死水"不"死"。  相似文献   

10.
【片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品读】这三节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构思奇 ,用语妙 ,立意深。一样丑恶的无可救药的东西 ,只有彻底揭露它的丑恶 ,加速它的灭亡 ,才能解恨 ,才能让新的美好的东西产生。这三节诗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来写的。第一节写作者对死水绝望后采取的举措 :扔破铜烂铁 ,…  相似文献   

11.
李英 《成才之路》2014,(4):58-58
闻一多《死水》中那一湾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绝望的死水,让我们不寒而栗。我们感受不到它生命内在的动感节奏,这一不具流动性的生命体无法使我们内心激昂澎湃,受到感染。对于音乐课堂来说也是如此,动感和流动性是它的灵魂,没有这灵魂的鼓荡,音乐课堂不会泛起涟漪,不会以它灵动的生命力感染我们。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实现动感课堂的建立,还原音乐流动之魂。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向来以“不肯逃脱,也不肯降服”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但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于是便生发出其改造现状、创造未来的欲望,其诗歌创作必然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而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产物。《死水》一诗正是诗人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批判现实,追求理想心路历程的结品。“死水”这一特定的具体意象,满蕴着诗人的失望、厌恶、愤怒乃至痛恨的真情。“死水”正象征了使诗人深感厌恶、痛恨的现实世界,“死水”概括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并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而活动于诗人20年代艺术思索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这样如此的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是新诗史上一部较成功的格律诗集,对新诗的格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新诗格律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句式,即所谓“建行”,至于押韵方面,虽然也很重要,还是次要一点的。闻先生在诗集《死水》中,就着力于格律句式的建立,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分析《死水》集中的各种格律句式,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  相似文献   

16.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黄易《人生·江湖》 苍凉的大地上,一片荒芜.天是苍白色的,透露出一种绝望之味.几片凋零许久残破不堪的枯叶,随风卷起. 高考(如死水般平静):你们来了? 博中三侠(齐声):是的,我们来了. 高考(嘴角露出一抹讥诮):那,我们便开始吧. 张雄:我们为这一战已准备十二年之久. 杨风:十二年的奋斗与拼搏,就是为了打——倒——你.  相似文献   

17.
教室二题     
致墙角 这里是地球的南极   温带的阳光不会挥洒在这里   这里是情感的戈壁   老师微笑的河流只流过   教室中间的花地   这里是一潭永不对流的死水   老师的眼神只从优生那里   钓起尾尾喜气   有时   老师虚弱的极光也会   照射到这里   但眉头习惯地一拧   瑟瑟秋风便将平静的心湖   吹皱     墙角哟   天经地义地是倒数第一的   专利     后记:素质教育纷纷扬扬发展到今天,频繁的考试、排名次、按名次排座位在一些中小学依然存在,“差生”仍然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掐橡皮   题记:题海…  相似文献   

18.
《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华丽”的外表和“活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很多理科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活跃的课堂是文科的专利,理科本来就应该一本正经。教学应该严谨,这毋庸质疑,但一丝不苟并不意味着就一堂死水,没有生机的课堂是教师最失败的艺术。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20.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在李后主的眼中就是不尽的哀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水在闻一多的眼中就是丑恶的化身;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的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