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中,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生活课,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重视引导儿童获得直接体验,活动是其主要的呈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时常与学生沟通,并做好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王舰 《中国德育》2012,(8):33-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样的提法更加符合儿童的生活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培养一个“好儿童”的中心思想,其中有几点内容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16):178-17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下面我就以教学《心中有他人》这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阶级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的编写内容和形式,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段开设品德课程,即《品德与生活》。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交朋友。他们特别活泼好动,爱做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行为习惯都缺乏普遍的目的性。这些特点给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上好“品德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我校的区域特色,总结了几点有效可行的课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就是因为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一种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如何从课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识呢?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的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个性突出个性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以此带动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18.
詹萍 《教师》2013,(15):53-5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充分发挥生活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理解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优秀品德,再将优秀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提高道德修养。如此,反复不断修正自身言行品德,修养不断提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甚至是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天性是以兴趣为中心,以游戏活动为乐趣。北师大版的品生教材突出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等几大特点,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之符合本地区孩子特点,利于孩子优秀品质形成并坚持始终,进而成为一种抹之不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