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2.
任哥舒 《小学生》2006,(5):16-18
最初听见欢预叫我“老爸”,是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还没有脱去奶声奶气的娃娃腔,从他嘴里跳出来的“老爸”两个字特别有趣。我一直觉得能创造出“老爸”这个称呼的人很了不起。“老”字,最具有成熟感和沧桑感,“爸”字,是每个孩子最稚嫩、最烂漫的时期就一直喊着的,“老”与“爸”这一搭配真是滑稽。“老爸”,“老爸”,叫起来确实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怪不得对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渐渐地,欢预叫我“老爸”叫得频繁起来,从偶尔为  相似文献   

3.
四十春秋翰墨香 ,三尺讲台日月长。早年一识“诲”先生 ,春风育人不得忘。50年代初 ,我刚到新安中学任教。一天 ,校长召开教师会议 ,我旁边坐着一位30来岁的中年教师 ,平头短发 ,清瘦面庞 ,身穿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 ,面前放的笔记本上写着“诲不倦”三个字。我便好奇地问他 :“你就叫诲不倦吗 ?”“我为什么不能叫诲不倦 ?”他面带笑容 ,反问我道。“《百家姓》上没有这个姓嘛 !”我有根有据地说。“哈、哈、哈……”对话引起在座教师们大笑 ,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 ,我拜访了校长。校长说 :“他原名魏不倦 ,开封市人 ,来我…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博士不久前在我国西北某大学的一次谈话中说:近来,上海一家杂志社写了篇文章,介绍我的生平。文章中有个小标题叫做“终日计算,沉思苦想”,这篇文章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同意。尤其不同意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行,这才叫苦。做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物理学  相似文献   

5.
“见异思迁”是什么意思呢?据老师解释:所谓“见异思迁”,就是说,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做事三心二意,胡思乱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永恒的毅力,往往是“东山望见西山高,这山看见那山好。”也许有人会说——真是大惊小怪!“见异思迁”有什么不好? 没有什么不好?也罢,那就请听我给你说这样一个故事——张宝贝学艺。这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时候的事儿。曾有个叫张宝贝的人,人们管他叫“不成事”。他这个人一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靠父母留下的家产过日子。一天他来到热闹非凡的集市上。东瞻瞻,西望望,真是目不暇接。他来到一个卖画的面前,见那个人,  相似文献   

6.
唐代有个诗人叫卢仝,他有个顽皮的儿子叫添丁。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对这个孩子真是又爱又恼,想要惩罚他,自己又舍不得,真是无奈。最后,他发挥诗人的特殊优势,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一句惟妙惟肖,道出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生动有趣。这句诗里的“涂鸦”二字逐渐流传出去,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一位学生在完成《黄继光》一文课后的“读读写写”习题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于是,我把这位学生叫到面前问:“这儿还有什么词语没有写,是不是叫我帮你写啊!”他有点儿慌了,忙回答说:“老师,我去补写。”几分钟后,他把作业交来了,我一看,他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这时,我没有发火,却和蔼地说:“请你看一看,这里的字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他虽把"特读"的第一个字改正了,但第二个字仍然是个"读"字。我压住火气,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再认真地查查看,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第四次交来的作业才是全对的,于…  相似文献   

8.
学习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不认识?就是繁体的“学习”二字嘛。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写?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学早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学”字。它的上半部分,好像是两只小手在摆弄计算的学具,中部的秃宝盖就像一座房子,房子里有一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呢?学习呀。你看,“学”的字形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孩子学习的图景,多有趣呀!习上半部分是“羽”,表示鸟的两只翅膀,下半部分的“白”,表示太阳光。这个字形表示:白天,鸟儿在阳光下反复扇动着翅膀。所以,“习”又有“重复”的意思。至于“复习”的“复”字嘛,中间有个“日”,也表示多次重复…  相似文献   

9.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他叫胡斐,和我一般大。个子不高,可论辈份, 我得管他叫“叔叔”。因为他姓名中“斐”与“匪”字的读音相仿,所以,我开玩笑地叫他“土匪叔”。时间长了,这个名  相似文献   

12.
它叫啥呀     
波波是只好提问题的小刺猬。他在田里捡到了一块疙瘩,不知叫什么,决定问个明白。迎面走来背筐的山羊公公。波波有礼貌地问:“请问山羊公公,这玩意儿是个啥东西呀?”山羊公公捋捋胡子笑着说:“你这小问号呀,这玩意叫‘洋芋’。”“洋芋。”波波觉得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心想,这么个土气的球球,咋叫个“洋芋”呢?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马伯伯的门前。波波把手中的“洋芋”递给了马伯伯,“马伯伯,请问你这东西为啥叫‘洋芋’呢?”“什么‘洋芋’不‘洋芋’的,”马伯伯把“洋芋”还给了波波说,“我只知道这玩意儿叫‘山药蛋’。”“怎么?这不叫‘洋芋’,又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现代派国画家毕加索,早年闯荡巴黎的时候,默默无闻,贫困异常。他画的画一张也卖不出去,这都是因为画店老板只寄卖名人的画,而当时毕加索的名字还没有一点光彩。当毕加索的兜里只剩下十几个银币时,他决定孤注一掷。他雇了好几个大学生,让他们每天都去巴黎的画店转悠,每个人在临走的时候都要询问画店里的老板:“请问,你们店里有毕加索的画吗?”“请问,在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请问,毕加索到巴黎来了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巴黎大大小小的画店老板耳里都灌满了“毕加索”这三个字,他们多么渴望能见到先声夺人的毕加索呀!这时,…  相似文献   

14.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词条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一个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说,许多城市供热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孩子很淘气,有一天他爬上邻居家的某棵果树上偷摘还没有成熟的果子,被邻人发现。邻人大声喊道:“快点儿下来,那果子还没熟。”那孩子不听,邻人威胁说:“你要是还不下来,我就叫你爸爸来接你!”那孩子用手一指,说:“你不用去叫了。你看,那不是,我爸爸在那棵树上趴着呢!”瞧这个当爸爸的,哪里有个当爸爸的样子啊!像他这样当爸爸,那能教育好孩子吗?中国有句俗话  相似文献   

16.
上课了。 马老师熟练地板书了《群英会蒋干中计》(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课题,然后指着黑板问道: “大家预习了吧?” “预习了。” “谁还有什么问题?” “好,现在我来提个问题。”说着,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个“(王熏)”字。 “这个字念什么?” “……”面对这个笔力遒劲的,“(王熏)”字,同学们无一人回答。 “今天大家怎么客气起来了?——好,我请人来答。于是他叫起学习委员,学习委员不好意思地低下子头;他又叫一名“尖子”,这名尖子也未答出。课堂空气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这篇课文本来是一篇阅读课文,看来预习时,大家对这个新而生僻的字  相似文献   

17.
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接到范老师的电话,说《当代学生》创刊十周年了,问我这个“老人”有没有兴趣写点东西。“好啊”两个字在脑海中没有停顿—秒钟便脱口而出。握着手机和范老师聊了一会儿,一路笑去。朋友问我:“怎么这么开心?”我说:“就是这么开心!”十年,真是—个好日子。我是在“五年”的时候认识《当代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天津读者奚秀芬来信:我的儿子3岁多,特爱吃糖。现在,他的牙齿上长了小少小黑点,常捂着嘴巴叫疼。每当我想带他去医院时,家里人总劝我说“治了也白搭”,“反正孩子六七岁乳牙都得换”。听了这些话,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请问:“乳牙有病不必治”的说法对吗?应如何帮助孩子保护好乳牙?  相似文献   

19.
我的同桌叫张嘉琦。我总是在叫他名字最后一个字时,伸出两只手打个引号。张嘉琦,实际应该叫张嘉“奇”!可能我们班很多同学会反驳我:张嘉琦那么老实,哪里“奇”了?是呀,在遇到我之前,他性情沉静,即使外面乱成一锅粥,他也能稳稳地坐在那里学习。班主任当初让我俩当同桌时,意味深长地举出“欹”器的例子,意思是我太调皮,他太安静,我俩该中和一下,性格上取中庸、中正之道。老师太英明了!自从我俩成了同桌,他就从张嘉琦变成了张嘉“奇”,而我则从周煜茗变成了周煜“宁”。  相似文献   

20.
认字     
明明学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字。认得字了,她很高兴。一天,爷爷在看书,明明就嚷道:“爷爷,爷爷,我认得字,我要看。”爷爷就把书递给了她。“你看,这里边有没有‘人’字?”明明细看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人”字。忽然,她惊喜地叫了起来:“爷爷,爷爷,我找到了!”她指着一个“入”字说,“这个人把脑袋转到那边去了,难怪我找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