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酵母菌的实验共有4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在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它们的等级要求分别为c,c,a'b.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1)能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2)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可见酵母菌实验对学生要求普遍较高,现选4道典型试题,以检验相关实验学习及复习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4.
1 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酵母菌是一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个体较大,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稳定等,“J”型曲线与“S”型曲线是两种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由于资源空间的有限,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丁傅 《中学生物学》2012,28(11):44-46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新课标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学生分组实验,需要学生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准确计数酵母。通过结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实验和有关血球计数板的命题的分析,对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和操作方法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8.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活动建议。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培养液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如葡萄糖溶液或马铃薯溶液。此外,由于教科书对酵母菌的初始浓度、取样的时间等都没有明确说明,且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易受到杂菌污染,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S"形增长曲线,也未发现关于有氧或无氧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姚正 《中学生物学》2008,24(3):54-55
原题再现: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到达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参考答案:D。  相似文献   

10.
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检测既有有效性,又有局限性,其局限性在这里暂不讨论.其有效性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试题(以下称为A类)能够把"平时做实验与平时不做实验"的考生较好地区分开来;另一类试题(以下称为B类)则是那些通过"听实验、画实验而不做实验"的考生也能得高分的.广大化学教师所称道的高考试题也正是A类试题,再从各地历年高考之后对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来看,结果也表明:考生对化学实验题的失分率最高的恰恰也是A类试题.这一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说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二是A类试题理应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例题 2 0 0 2年(广东、河南、广西卷生物试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图2中A、B、C、D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2此题的答案为D。笔者认为出题者混淆了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或者是题目中的增长率与教材中的增长率含义不同,故此题答案值得商榷。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应从种群的两种增长曲线谈起。1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对比图3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二册“种群…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物教学》2019,(6):59-60
<正>误区1混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例1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特点,为了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理由是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增长率最大B.种群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在增加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根据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基本原理和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应该在捕鱼后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不少学生存在"捕捞最佳时间在  相似文献   

13.
陆敏刚 《新高考》2008,(2):52-55
考点解读 本专题在2008年考试说明中属于B级要求,主要是结合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考查,属于理解层次,但是作为新教材内容要特别重视与本专题有密切联系的人口问题,就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命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年年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考试说明中为C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00年高考结束了.作为世纪之交的高考数学试卷有哪些特点呢?它对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学有哪些导向呢?本文针对部分客观题做些分析.1 选择、填空个题分析第(1)题:映射 f:A→B 中,A、B 是以自然数为元素的集合,A 中元素 n 在 B 中的象是2” n,则在映射“f”下,象20的原象是:  相似文献   

15.
以高中生物学"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为例,构建基于思维建模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在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开放性、多角度、科学地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借此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检测既有有效性,又有局限性,其局限性 在这里暂不讨论.其有效性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试题(以下称为A类)能够把"平时做 实验与平时不做实验"的考生较好地区分开来;另一类试题(以下称为B类)则是那 些通过"听实验、画实验而不做实验"的考生也能得高分的.广大化学教师所称道的高 考试题也正是A类试题,再从各地历年高考之后对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来看,结果 也表明:考生对化学实验题的失分率最高的恰恰也是A类试题.这一情况应该引起 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说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二是A类试题理应成 为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19.
1.(2003年高考新课程卷第13题)真核生物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A.复制B.转录C.翻译D.转录和翻译解析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答案为C。变式训练一细菌等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D)A.复制B.转录C.翻译D.复制、转录和翻译变式训练二噬菌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场所是在(C)A.头膜内B.细菌核区C.细菌细胞质内D.细菌核区和细胞质内2.(2003年高考新课程卷第14题)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  相似文献   

20.
张贤祺 《物理教师》2005,26(8):6-49
1学生实验意识淡薄的例证例1.(2000年广东高考模拟综合能力测试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齿轮A、B,A固定不转,B围绕A顺时针转动,当B在A的右侧时,B上的标志箭头刚好竖直向上,如图1所示,问当B转到A的左侧的虚线所示位置时,其标志箭头所指方向是:A.向上.B.向下.C.向左.D.向右.图1这个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