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强 《高中生》2015,(1):36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其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由象牙筷子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瓷瓦器,要配犀碗玉杯。犀碗玉杯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要配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就不能粗布葛衣、茅草陋屋,而要锦衣华车、琼楼玉宇……箕子"畏其卒,怖其始",从一双象牙筷子看到了纣王的欲望难平,为殷商王朝的前途命运担忧。果然,"居五年,  相似文献   

2.
箕子怖箸,或象箸玉杯,是很有影响的成语,对一些贪得无厌的人,无疑是一个中肯的告诫。箕子怖箸,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帝辛(即纣王,他是凶残狠毒的暴君),有次用了象牙筷子(箸)进餐,箕子见到了,感到十分恐惧。为什么箕子要恐惧呢?他认为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必定不能再用土盆瓦罐做吃饭的盛器,而且还需  相似文献   

3.
筷短流长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精工制造的象牙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而和此相映成趣的是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一说姜子牙受神乌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已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喻老>里有个纣为象箸的故事:纣王做了双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能放到泥土烧成的碗、杯里去,必然要使用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用着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就必定不会吃豆子饭、喝豆叶汤,则必然要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6,(22):18-19
筷子一点都不起眼,却与中国人日日相伴.几千年的浸润,它也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古人把筷子称为“箸” 中国古人对筷子的称谓是“箸”.现在,除了在一些方言区还保留着这个叫法外,很多人对这个字已经不怎么熟悉了. 在中国的典籍中,“箸”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相似文献   

6.
蓝翔 《教师博览》2004,(5):32-32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做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可是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183;喻老》里有个纣为象箸的故事:纣王做了双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能放到泥土烧成的碗、杯里去,必然要使用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用着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就必定不会吃豆子饭、喝豆叶汤,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不尽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长而细,长的可达两尺左右。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李政道在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  相似文献   

9.
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  相似文献   

10.
说说筷子     
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经开始用筷子吃饭了。究竟有多久呢?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里提到“纣始为象箸”,“箸”就是筷子,这是说殷商时期的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做的筷子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商纣王并不是最早使用筷子的人,因为殷商之前,竹筷、木筷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了。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3)
《韩非子》中言: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大臣箕子看到后十分忧虑。他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须用犀角美玉的杯盘配套,而这样高级的器皿就不能盛普通饮食,必须装上珍禽异兽;吃上珍禽异兽,就不能穿布衣短  相似文献   

12.
漫话筷子     
进餐时少不了筷子,而筷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妙的话题。为家长者说说关于筷子的掌故,孩子会感到很有兴趣。 华夏特产,源远流长 筷子是咱们华夏的特产。筷子原来的名字叫“箸”(zh ,音住)或“筋”。上古之人已把碗和箸作为餐  相似文献   

13.
筷子之思     
筷子文化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筷子古时候叫箸。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名句;杜甫《丽人行》诗也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相似文献   

14.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筷(快、筷子)”;从清朝到民国,“筷(快、筷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筷(快、筷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16.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白话智囊》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纣王即位,登上了国王宝座,便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对此,箕子叹曰:大王用象牙筷子,必然不会再用陶制成的  相似文献   

18.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黄宗羲晚年所写的一部政治论文集。“明夷”是《易经》上的卦名,郑玄注:“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夷矣,故谓之‘明夷’”。因此后来就以“明夷”比喻君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又,《易·明夷爻》:“箕子之明夷”。意思是说箕子有明德而逢纣之恶,乃以明为暗。宗羲身当易代之际,怀才而不遇,所以用箕子自比,著此书,表面上是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吸取晚明覆灭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一个常用词“筷子”,原来并不叫“筷子”,而叫“箸”(或写作“筯”、“櫡”、“(竹宁)”等),也叫“(竹夹)”、“(木夹)”。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因何种原因改称“筷”,“筷儿”、“筷子”的,在历代字书和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收录和使用的,现在在各地方言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本文拟作一初步考察,以备参考。 一、字书中关于“箸”的意义和写法 “箸”在字书中除当“筷子”讲外,还当“小笼”、“著述”、“显明”、“附  相似文献   

20.
筷子古名箸,是我国的传统餐具。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使用筷子不仅仅为了进食,而且事关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国内曾有学者调查过50个不同层次家庭的72名子女,让家长们回忆其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时间的早晚。统计发现,使用筷子进餐时间早的孩子,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