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又为能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权变"思想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主要结合"反经行权""经权统一"两个方面对其"权变"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正>1.孔子(前551~前479年),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即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其学说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深远。2.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儒墨作为两大教育学派,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总体来看,儒家突出"乐学",墨家强调"强教"。在教学方法上,儒家注重启发式教学,而墨家则注重注入式教学。二者的差异最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己",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墨家则认为教育是"为义",培养目标是兼士。"乐学"与"强教"具有各自的价值,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强调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后来,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更被尊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孔子还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论(1ün)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谢银峰 《学子》2004,(4):56-5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孔子与孟子合称为“孔孟”,认为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便有了“孔孟之道”之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和体系。其实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方面,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虽自诩是孔子的传人和后继者,但从他的思想言行上看,其思想要比孔子激进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特  相似文献   

9.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虽然无人不知孔子这个名字,但他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人们印象中他生来就是"圣人",高高在上,只能让人仰视。但其实不然,孔子也曾经被排挤、鄙视,也曾为理想苦苦追寻,也有着平凡人的爱欲。  相似文献   

10.
杨威 《成人教育》2013,33(5):90-9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自主性的体现,儒家文明在长期的演变中,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思想宝库博大精深,是后人所取之不竭的。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作为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其基本内涵是"爱人",而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而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其教育的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文献的发现与问世,"中"观念的来龙去脉、价值影响得以更加明确与清晰,即尚"中"、贵"中"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一种观念,在"前"儒家时期就已出现,儒家美学是对这种观念的传承、发展与拓展。它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至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技艺、情感合于"中"的观念。春秋末期,孔子将"中"吸收进他的思想中,开始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中庸》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提出了人的举手投足、思想情感须符合"中庸""中和"的标准,这样才能进入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最后积淀于儒家美学中的"贵中"精神,对后世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夏石 《宁夏教育》2008,(4):59-6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吴永登 《现代语文》2008,(8):150-151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大思想家,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首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一直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学派。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他的思想与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对东方甚至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姜良存 《现代语文》2006,(2):121-12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人士,以至日本汉学家井上靖称“孔子是人类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教化功能。由家庭血缘之爱的"孝悌"到"亲亲而后爱人"的"大仁",再到克己复礼以行仁。可以说孔子仁学就是主体自觉的一种结果,它的最终回归是人学。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人生高度,盖源于他的思想高度.他研究的对象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关心的是现世,是百姓,是人的发展.孔子的人生追求是"修己以安百姓"."仁者,爱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堪当此任.所以要"修己",就是培养"仁"的品格,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尽可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安人"以至于"安百姓"."修己"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才是目的.不"修己"则无以"安人",更无以"安百姓",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勤奋好学,特别反对虚度光阴的人.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有效地扩展了他的生命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转换一下视角,就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下继续教育实践的关联,进而继承这份丰富的教育遗产。从继续教育的视角上看,"竭两端之教",即"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孔子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修齐治平"举一反三是孔子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同孔子继续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表明,马克思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当代继续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讲到"仁"的有五百多处。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剀切概括的定义,他总是随事指点、随处发挥,有时对学生的质问,总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性格等随意答复,但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一以贯之"的这一思想,即用曾子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根据孔子的思想,在一个礼貌的社会里,人与人相互对待出于仁爱。这种仁爱体现在"忠""恕"之中。"忠"可理解为"尽力去做""循礼待人""尽责"和"忠诚";"恕"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对己对人的诚实谨愿的美德,这便是"忠恕"。"忠"是尽己,"恕"是推己及人,我们可以把"忠""恕"视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仁"的一体两面去认识。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孔子的"忠恕"之道终将会成为人们修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