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国,无论是"良法"还是"善治",其关键因素就在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法律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法学教育。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必须加快法学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加强法律职业化建设,从而满足"法治中国"的要求。作为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新拓展,"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志愿者通过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播种了自己心中的"法治之种",见证了自己法治的成长之路,经历了法律职业伦理的洗礼,推动了社会的法治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推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和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的五大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存在着五大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法律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关涉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提升其法律认知对于他们自身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进行法律教育的目标、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法律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校法学教育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诸多未设置法学专业的地方高校均开设有法律课程,而如何使相关法律课程的教学切实发挥作用,不至流于形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的法律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需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着手,实现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课程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将民法典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坐标,以民事法律规范为触点,以法律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向,让专业话语对接法律话语,让法律精神涵养职业操守,助推大学生筑牢法律信仰之基、立好法律职业操守之德。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选择,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融入民法典教育,实现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内涵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公民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分析了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法律规范社会实践,提高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并牢固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实施。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文明的法律信仰,包括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法治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立足点。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纽带,是连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纽带。案例教学具有辅助性、典型性和关联性特征。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表现为展示法学知识,提炼焦点争议,运用法律思维,给出案件研判。积极探索和推广案例教学将有效地提高高等法学教育质量,为法治建设提供卓越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更能够坚定法治社会的根基。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理念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法治建设、服务法治建设。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大众化,同时也要精英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法治建设的双重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社区教育以其“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承担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任务。普及法律知识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基础,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笔者从普及法律活动的过程、收获以及不足谈起,认为应该充实普法内容、拓展教育方式、壮大普法团队和完善普法条件,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中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与法治一脉相承、融为一体。政治文明的进步过程,就是法治的发展历程,而法治的不断跃进正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法治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抑制权力之恶性,弘扬其善性,确立实现和保障人权的具体有效的程序和方法,所以说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性呼唤。在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政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需要法律确认;政治关系的协调也需要法律规范;法律可以也应当为政治行为提供基本的行为范式;政治制度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秩序;法治意识是政治文明的观念保障,因此笔者认为,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学科.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恶性刑事案件令人震惊,引人深思.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法治观教育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才能使法治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  相似文献   

17.
苏中地区黄塍镇新农村法治状况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应县黄塍镇新农村法治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苏中地区农村的法治现状:农民的法治意识依然淡薄,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法律的信任与农村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差距。文章提出从完善法律内容、健全法律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服务等方面入手,确保新农村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领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变革,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体现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广度和深度。理性评析法律文化的变迁特征,探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对中国法治建设乃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随之而来学生状告高校的事情也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法治管理的缺失,否则如此之多的状告事件便不会发生。当前,我国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以法治思想、法治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确保高校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然后主要就如何从法律途径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对高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