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从地缘政治、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合作和国际安全角度审视,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关系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和法律基础,两国在经贸、科技、军事、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随着中俄在能源、投资、科技领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考察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两国战略契合点的多少,它决定着两国关系的可协调性程度及其未来走向。中俄关系在第二个十年关键期实现全面提升的首要工作是协调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俄两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共同的国家任务是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来发展知识信息经济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在抓住谋求发展这个共同战略的基础上,认识到中俄关系可协调性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中俄关系的可协调性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外交上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3.
1996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后,这一关系不断发展与深化。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共识日益增多。虽然中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已不是主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广阔而美好的。  相似文献   

4.
一、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 俄罗斯独立后,中俄两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都很冷静、慎重,这使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倒退,而且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和江泽民、胡锦涛的外交战略指导下,中苏—中俄外交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经过中俄睦邻友好、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达到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度。今年是中俄建立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周年,又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结五周年。3月21日俄罗斯普京总统访华,与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这被视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从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到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俄关系几乎每年都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史无前例的创举 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是去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宣布的。按照有关协议,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以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发展。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在中俄关系史上尚属首次。10年前,中俄决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快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  相似文献   

8.
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未来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立,对于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局势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几大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因素、转轨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等.探讨中俄关系发展中的这些不利因素,有助于发现、控制、弱化以至消除阻力,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中俄关系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变量。本文从中俄两国经济层面、国家安全层面、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合作层面分析入手,认为如能处理好中俄关系中的干扰因素,中俄关系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俄自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中俄关系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特征 ,成为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新起点。只要两国抓住时机 ,共同努力 ,就能为中俄关系创造一个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理论和各国经验看 ,民办教育应存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形式 ,在我国目前投资激励为主的情况下更应有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存在。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特点 ,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 ;严格区分捐资办学与投资办学 ;政府要对民办教育给予政策扶持及财政投入 ;要健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起点上 ,中华民族正信心百倍地实现新世纪里的伟大复兴。经济的发展 ,需要大学的发展 ,大学的发展 ,必然推动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 ,实现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形成社会化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入体系 ,才会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决不是唯国立独尊的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仅是规模问题 ,更重要是质量问题。实现教师队伍最优化 ,关注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 ,将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showcase and evaluate how students’, schools’, and countr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development levels influence students’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2018 and the multi-level model approach. It is found that the ICT development at each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The gap in ICT development levels between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and developed economies has a “Matthew effect” in widening the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gap in the short term,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faster growth of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BRI in ICT development levels will narrow the gap and alleviate the effect.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ICT development to engage in global education governance, facilitate the co-development in both the ICT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igital reading literacy for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BRI,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ducation by opening up a new way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十余年累积和暴露的问题需要正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须转变思想,提升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破解政策制约,调整、健全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确立"和而不同"的办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始于1983年,其发展可分为起步、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身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呈现出覆盖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多层次办学体系正在构建、优势学科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以及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强化的特点和趋势。要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主题选定要依托优势学科,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遴选应彰显国际化,充分利用海外校友资源;学员选拔要加强宣传,实行单位推荐和专家遴选相结合;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创新思维;组织保障要依靠专业团队,提供规范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发展为广西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认为广西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发展中保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可基于系统理论构建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包括建立泛北部湾区域高校旅游管理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校衔接落实制度等措施。其次在提升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质量方面,要重视教师的观念更新、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通过"三个重点"完善培养和培训体系。最后建议广西高校国际化,尝试在泛北部湾8个国家开办海外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营造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17.
民办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普通高校扩招,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挑战与机遇并存。民办学校要注意发展策略:正确定位,顺势发展;开放办学,借势发展;面向市场,寻势发展;规范竞争;可持续发展;强化管理,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两国大体上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迈出了早期现代化的步伐,而两国发展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日本的维新是由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主动在全国推行,明治政府为了集中政府权力,成立了专门负责引进、移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央机构。这些中央机构,都以"激进改革派"人士执掌。而中国只是由地方上的几个大员,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其他对洋务有兴趣的总督或者巡抚在他们的辖区办理。洋务新政时期,未能建立任何一个推动资本主义改革、引进西方学术和技术以及机器设备的专门机构,没有一个机构来设计、制定有关推动洋务新政的方针政策。在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方向上,中日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洋务新政初期引进的军事工业,全部是官办,此后开设的民用工业项目,大多是官督商办,民办企业极难生长。清政府没有提出促进民营企业的任何政策。日本则实行了两个并举:引进资本主义企业与引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举,举办官办企业与鼓励民营企业并举。尽管两国都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但与真正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较,尚有距离。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难以作真切的比较。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这些改造刺激了日本社会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推动了日本社会向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日本产业政策向自由资本主义方向转换。这个转换,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可见,落后国家只有转换国家体制,才可能全力推进资本主义的产业政策和文化政策,才可能赶上现代化的潮流,而中国在19世纪内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很难迈出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skills are essential for the futur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any country, and many schools and colleges of Further Education in the UK run programmes or courses which specifically develop such skill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training of business awareness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discusses an example of good practice — the Young Enterprise Europe scheme.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a range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skills used within European countries, but there is no standard practic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Young Enterprise Europe programme could be launched throughout Europe to address such educat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a model which is adapted from the Personal Effectiveness Model (Fennell, 1994). However, it concedes that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draw more reliabl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推动着国际体系结构的转变,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组织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调整和重构。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仍亟需从外交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谋划,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重点推进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