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建议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又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那么,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突破解读文本的障碍,最终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恰当链接材料,从而增加学生对  相似文献   

2.
链接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原点、以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课文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共同探寻、链接相关阅读材料,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实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大阅读"境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标准,紧扣文本,立足课堂实践,将文本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进行链接式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我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谈论的重点是如何创新链接式阅读教学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阅读效益,构建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练习之后设置"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对前面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补充、诠释、融合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情感体验、体会表达方法、拓展阅读视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4.
链接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原点、以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课文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共同探寻、链摇相关阅读材料,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实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大阅读”境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标准,紧扣文本,立足课堂实践,将文本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进行链接式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我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谈论的重点是如何创新式阅读教学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阅读效益,构建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阅读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与体验来引发思考、形成感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在亲历中形成。“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品读文本的韵味;构建趣味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链接读写环节,使学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偏离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7.
归类分析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指出2016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简单图示型、材料组合型、“材料组合+试题链接组合”型、“主阅读材料+链接组合”型、图片组合型、“选文材料+试题链接”型、“议题+比较阅读”型、文章节选组合型八种类型,引导一线教师真正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避免把连续性文本的组合当作非连续性文本来处理.  相似文献   

8.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材料或信息去教学。对文本准确、深入地解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去体味语言,去寻觅文本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意蕴,最终实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逐渐积累一定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其获得人文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单纯从字词句段来分析理解文本.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体验文本的权利,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从文本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并提升其语文素养,这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爱之链》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意识,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3.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阅读和习作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语言范例,掌握习作技巧;只有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研读文本,才能在读中得到积累和感悟,在写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优势,实现阅读与习作的自然链接与有机交融,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能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效率.读写结合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中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感知,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并通过阅读获得感悟,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主要从设疑激趣、创设情境、品读句段三个方面来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朗读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需要阅读者融人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7.
邝丽华 《学周刊C版》2014,(9):180-18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现代阅读观也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主动理解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所以,如果有学生认为范进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反观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对美文的肆意糟蹋现象比比皆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欣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表达对文本的感悟,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进发出对文本内涵的独特理解,培养阅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