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问题教学法"通常包括四个教学步骤: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洁转新。每一个步骤都贯穿着"问题",着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分为四个环节操作: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和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重视听说,忽视写作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将以听说为主的、关注无形语言的教学转变为以写为主的、关注有形语言的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可实践的内容?这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以写促学"教学理念的内涵和具体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版课标首次将量感纳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中,强调“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量感?又如何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落实量感的培养?一、对量感的认识1.对量感本身的认识。2022年版课标将量感具体化为学生对度量的操作、理解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5.
王有权 《小学生》2013,(10):77-77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将"数感"摆在相关核心概念中的重要位置,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的重要性。数感是一种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当然数感的形成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不断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学习活动才能养成,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问题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粗浅做法。一、在运算中得到提升数学运算是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技  相似文献   

6.
吴汝萍 《河北教育》2012,(10):15-16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感放在了10个核心概念的首位,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往往还比较模糊,亟需探索有效方法,让数感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嵌入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强烈,易产生共鸣,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U型"学习过程.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三方面对此过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许多三角问题时,我们常将三角问题代数化,以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相反,在处理某些代数问题时,我们也可作适当的三角变换,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同样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举例说明如何使代数问题三角化。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中"数感"首当其冲,可见其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情境,通过数数、估算、观察、操作、描述等等这些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为"number sense",可译为多种意思,如感官、感觉、理念、意识、领悟等。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所得那样直接,它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到底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10.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第一次提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学生通过普通高中阶段的化学教育,在"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即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问题教学是一个必备途径。本文从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内涵、意义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来阐述如何通过生活化问题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读题审题是现代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恒成立"是高中数学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以高中数学中"恒成立"问题不同的出现形式:恒正恒负问题、定义域问题、根与交点问题,示范如何从题目中找思路。同时辅以对应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去思索。  相似文献   

1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量感"这一核心概念,所谓"量感"就是对事物的计量感知.本文将简述"量感"的内涵和培养价值,接着以"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主线,从"联系生活""课堂感知""实践操作""主题活动"等角度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很多试验区实施,其中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次将学生综合素质纳入具体、可操作的范围内,并实行电子化管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和高考挂钩。但长期以来,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操作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有效的措施。因此,能否有效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操作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黄翠平 《教学随笔》2008,(Z2):126-128
曹禺先生在创作中特别擅长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他能将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的内心世界——"爱与恨、喜与悲……"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行为。《雷雨》剧本及"序言"中即有数例。  相似文献   

15.
田静硕 《广东教育》2007,(12):146-146
就"化归"的具体应用而言,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原问题"转化为"已知模型",也就是说"化归过程".数学中用以"化归"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对几种常用到的方法进行介绍. 1.映射法.什么是"映射"?笼统的说,是指两类数学对象或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建立某种"对应关系".它的解题过程是:首先通过映射将原来问题转化为问题乙,然后在求得问题乙的答案乙后,利用逆映射再求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把"数感"摆在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中的首要位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建立和培养数感。所谓"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19.
邓辉 《林区教学》2008,(8):52-52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屡见不鲜。现今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学生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总结出走向社会、活动感知、观察认知、家校配合、培养素质几个途径,希望对改善小学生习作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数感是关于数与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它表现为对数与量的一种直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然而,不少教师或理论认识欠缺或实践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一、在从"一捆"到"一个"的演变中,感悟位值原理数感首先表现为对数和数量具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