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金霞  王吉春 《教师》2014,(11):27-28
电视媒体暴力是最常见的媒体暴力类型之一,具有易受注意性、刺激性、易模仿性、毒害性深等特征,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交往行为等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学习理论、攻击图式理论和生理唤醒理论等方面论述了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负面作用,并据此提出了避免其妨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对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暴力媒体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特别介绍了两种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治疗技术.诸多研究显示,无论是起间接作用的暴力电影电视,还是个体可直接操纵的虚拟暴力游戏,都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有关.认知干预和阅读干预的方法在改变青少年的攻击认知,减少攻击行为,以及增强解决社会问题技能等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电视暴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可能对幼儿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幼儿家长和教师、电视节目制作方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应共同努力,从不同角度消除电视暴力对幼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以暴力图片和词语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和词语记忆方式,从思维和记忆倾向两方面考查暴力图片对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2)由图片启动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电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直以来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电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们提高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充斥于电视中的不利于青少年收看的内容又在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为此,本文在考察目前我国电视节目中电视暴力信息的呈现频率与方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影响,并试图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提出几点可行性策略以减轻这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个体的发展则促进或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它是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虽然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中的老大,因为其更低的接触门槛和更高的普及率,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尤其对于儿童,因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有限,电视仍然是他们接触率最高的媒体。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在2~3小时、3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已占到15.4%和6.1%。一、电视对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化的影响无可否认,电视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开阔了儿童的眼界,向儿童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使儿童在了…  相似文献   

9.
电视与儿童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据调查,在我国,城市学前儿童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达到1.43小时。因此,研究儿童收看电视的认知机制、电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及儿童电视节目收看效果的评价,对于指导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发挥电视寓教于乐的特长,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电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动画片,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行为.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渲染暴力倾向内容的动画片,对孩子起着负面导向作用.以孩子最喜欢的电视《奥特曼》为例,了解暴力电视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如何更好地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2.
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选择了3—7岁的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各33人,通过实验研究了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儿童容易把别人的行为判断为具有攻击性意图,攻击性儿童的行为预期能力不如非攻击性儿童,他们容易作出攻击性的行为预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幼儿园中儿童之间的打架"等事件增多,已引起人们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电视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它无孔不入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深刻影响着我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电视机旁的生活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甚至越来越多的婴儿 ,从零岁起就开始接受电视的教育 ,并由电视伴随着成长。电视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其直接影响着儿童的社会认知、行为方式、性别角色及道德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迅速发展的电视媒体,已无孔不入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我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电视机旁的生活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甚至越来越多的婴儿从零岁起就开始接受电视的教育,并伴随着电视成长。电视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长时间观看电视和不正确的观视方式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发育等多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对儿童观看电视时间的合理安排及正确用眼方法指导的高度重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采取通过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智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转变家庭教育中观念的偏差;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动画片中的暴力倾向也呈现泛滥之势。本文通过概述动画片中的暴力性质、手段、内容和呈现方式等,进而分析了暴力倾向导致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生命存在感淡漠以及解决问题感性化,并提出了改善儿童认知偏差及行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占据大众传媒首要位置的电视媒体作为一种表意特征很强的符号系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的重要消费者,然而,电视媒体充满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意志、情感和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视媒体为何以及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机制与中介因素,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减少和预防媒体暴力时青少年侥面影响的应时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性别个体内隐性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内隐攻击性均显著提高。(2)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身体暴力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而言语类暴力启动材料则更容易启动女生的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接受不同阈值水平启动条件下的内隐攻击性受到性别影响。阈值上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更容易受阈值下启动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BUSS攻击性问卷,E—Prime启动实验以及词干补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互联网中暴力材料对不同攻击性特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青少年对攻击性材料选择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但这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特质攻击高的青少年受网络暴力刺激启动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