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基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区域特点,选取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与国际化3个目标层领域7个准则层因素共24个指标层指标,对示范区内6个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总体创新水平来看,青岛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较为成熟,处于6市首位,其次是济南,接下来是潍坊、淄博、烟台、威海。示范区内各地应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汇集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六大高新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从而提高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创造性地运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发展潜力与环境支持能力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熵值修正G1法对各级指标进行主客观赋权,对2011—2016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6年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波动较大。具体而言,投入能力、产出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潜力有所波动,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环境逐年优化,为持续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实证结果表明,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为改善此现状,本文进一步分析其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等策略,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热点,文中在创新的视角下,研究“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机理,分析“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效果,采用了熵权-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数据,对“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总体融合程度较好,“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融合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互联网+”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薄弱的省份关联性更强。从时间维度上看“互联网+”的创新提升效果有增强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创新转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较高,创新投入和创新支撑与“互联网+”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主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和转化提升其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进行结构解析。收集2000—201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及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准确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的总体趋势是动态上升,但平均协同度不高;技术转移子系统是其协同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2)技术转移子系统的波动主要是由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序变量的不协调导致。(3)在技术引进序变量的构成中,五大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论坛》2006,(5):137-13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2005-2006)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科技统计数据,权威性、综合性、动态地给出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报告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首次提出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这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深化;加强了实证研究,使本报告具有更强的研究性;丰富了对省(直辖市、自治区)创新能力的分析,增加了从地区经济特点、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产学研合作水平等多个角度对每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搜集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生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量化角度,惯性对创新活动确有巨大影响,这说明创新活动与地区的文化积累有很大关系,为打造创新文化以增强创新能力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我国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一个显著因素,应扩大高技术产业人员的就业规模;专利的弹性系数比高技术就业人员数的弹性系数高,说明专利存量是我国取得新专利的重要来源,应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专利保护,以形成知识积淀和专有技术。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创新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大量资金和高技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也是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关键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内部各主体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的以创新产出为目的的高效运行系统。文中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最后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剖析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影响机制黑箱,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要素集聚、创新绩效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度并比较不同要素集聚效应大小。运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要素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存在正向边际递减影响。(2)相对于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的集聚效应更大。(3)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向调节创新要素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提升作用,且其调节效应边际递增。(4)创新要素集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研发资金集聚度低等水平地区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全面、真实的反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价各区域的发展差异,本文将以区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省与直辖市为单位对我国部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客观、全面、真实的反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价各区域的发展差异,本文将以区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省与直辖市为单位对我国部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对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本文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及创新基础环境五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最大序差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创新环境的现状和增长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现状水平不高,但存在一定的增长性;创新环境的现状与增长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增长性的波动强于现状;创新环境的综合水平总体较低;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环境综合水平差异明显。提出了改善创新环境现状、关注创新环境增长性、降低波动程度及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环境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失位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较严重的"空心化"和"外援化"问题。结合高校创新资源的综合性和虚拟企业运作的灵活性,提出高校优势资源驱动的多阶段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基于该模式,高校可充分发挥在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市场关系资源和软环境资源集成方面的综合优势,树立其在跨区域虚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按照团队基础创新、高校内部资源协同创新、外部资源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路径,逐步促进各种创新优势资源在跨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全面集成和共享。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可使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优势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进行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张林  高安刚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76-79,94
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绩效、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显得很有必要。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其绩效的高低可以集中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建立了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逻辑框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南三省区(云南、贵州、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了动态研究,发现三省区的创新绩效存在差异,并且根据影子价格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创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活动日益频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火炬统计调查(科技统计专项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各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探讨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不足,为企业发挥创新作用、政府提供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我国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更强,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贸易协定视角探讨半导体产业升级,依据国际法治协同理论,基于1995-2019年世界银行全球199个经济体数据,运用OLS回归检验,构建涵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影响因素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可显著增加半导体产业专利申请授权量、对半导体产业出口量和比较优势度产生促进作用,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跨国人才吸引、政府效率、国际税收协定和产业政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