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国积极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但日本国对此却持消极的态度 ,双方的交往主要通过民间进行 ,局限在经济、文化领域。研究表明 ,此间中日交流出现了新的动向 ,即从以前中国方面的单方输出、日本方面的积极接受 ,开始变为中日双方的双向交流。尽管此时日本的“逆输出”在质和量上都不足道 ,但这毕竟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也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转斩点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9,(3):F0003-F0003
←2009年2月6日至10日,由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来自台湾的中华国乐学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传统文化·中华民乐(福建)交流会""海峡情缘音乐会"在福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举行。图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朱清同志(左一)向台湾国乐学会福建参访团赠送锦旗。  相似文献   

3.
应浙江省友协邀请,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友好代表团于10月18日专程访问了文化交流杂志社。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并就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方稿件、图片、信息交流等交换了意见,以共同为促进中印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参加交流活动的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基础,媒体是桥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渠道、平台和桥梁作用。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吉林省与俄罗斯开展了高层次、多领域的经贸、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不断向前运行,推动中俄两国媒体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2014年9月24日-29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成功组织举办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活动。来  相似文献   

5.
应浙江省友协邀请,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友好代表团于10月18日专程访问了文化交流杂志社。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并就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方稿件、图片、信息交流等交换了意见,以共同为促进中印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参加交流活动的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杭州的古装街清河坊,从古代悠悠走来,如今开始走向世界。 清河坊——吉隆坡 2007年底,马中友好协会负责人陈来生先生派人专程来到杭州清河坊,邀请民间艺人赴马来西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清河坊管委会非常珍惜这次出国交流的好机会,决定抽调在街区的各类民间艺术家32人,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温家宝总理与英国首相布朗就建立中英青年交流机制达成共识,并由团中央以全国青联名义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实施“中英400——青年交流计划”,从2008年至2010年间中英双方各派遣400名青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合作,2016年5月22日至31日,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率湖北省文化友好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出访过程中,代表团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推动项目合作的同时,与三国官方、民间机构深入交流,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华文化,在海外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一、主要成果此次活动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突破口,举办了马来  相似文献   

9.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0月,地处“东南阙里”的衢州二中,因为抗战时期的一个美丽故事,奏响了一所学校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的序曲。16年来,有100多位教师,带着二中人特有的凤采和儒学校园的滋养,远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巴西、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任教、访问、交流;16年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教师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衢州二中交流。文化教育这座“金桥”已构架在不同国度的无数人心中,衢州二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与世界融合之路。那么,我们就来聆听这所学校的老师、外籍教师以及去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心声吧!  相似文献   

11.
于强 《文化交流》2009,(1):71-74
《〈风为媒〉牵动中国情》《杭州美食亮相联合国》《方寸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佳话》是一组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书籍、美食、邮票在这里成为友好的使者,交流的金桥。如今,文化交流之多苑,花团车帛簇,佳话传颂。跨跃时空和地域的文化交流佳话,为我们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新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吕春生 《文化交流》2009,(8):M0001-M0001,M0002
“2009年国际雕塑年鉴展”近日在杭州西湖博览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共150余件作品汇聚西子湖畔,为西湖国际博览会国际文化交流年增添了光彩。近5万杭州市民和国内外友人参观了展览。展览期间,以著名雕塑家钱绍武为首的雕塑界专家、学者云集杭州,就“雕塑与西湖”进行了专题对话。这次展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交流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图为该展览开幕式及观众在观赏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在全球的普及,通过网络实现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视听产品作为互联网上流量占比最大、感知最便捷、最形象的交流载体,在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领域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2017年至今,我国网络视听内容“走出去”亮点纷呈,本文梳理分析了主要平台近期在网络视听领域“走出去”的相关情况,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其在“走出去”中走好、走快、走稳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与《文化交流》结缘,是在台北一位朋友家。本对文化极有兴趣的我,《文化交流》的靓丽封面,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它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呈现出恢宏气派,张扬着勃勃雄心。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文化交流》成为我的收藏,与《台北画刊》《文化快递》《交流》《两岸经贸》等刊物并列在我台北的书架上。每到月底,它准时寄达。打开它,读着它,我心生喜悦,备感享受!它,成为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好伙伴。对它,我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国力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且"一带一路"战略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17.
10月18日,本刊接待了来自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代表团的一行7位印度友人。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会见与座谈。本刊总编辑应金泉向客人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文化交流》杂志的概况。他说,浙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在这块人文荟萃、友好交流频繁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本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正人物名片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艺术,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门类。在继承父亲创作手法的同时,她又能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当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2016年,她与金庸等文化名家入选中国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时,获得的颁奖词是:"传巨匠衣钵,笔走金陵一脉;渡东海学艺,技惊扶桑画坛。撷唐宋文采,集俳句精华。巨幅壮阔,气贯长虹,酣畅演绎中国山水;悬腕挥毫,诗意深沉,倾情贯注浓郁和风。弘扬水墨传统,促进民间交流,文化使者,一代佳人。"  相似文献   

20.
我以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的身份,担任中国甘肃文化交流代表团团长,于2000年6月上旬,赴匈牙利绍莫吉州和法国巴黎进行新闻文化考察交流,与法国《欧洲时报》商谈建立了甘肃窗口,并在我驻法使馆的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