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法律文化传统对宪政的形成与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英国,法律文化传统为宪政提供了四个支撑性的法律观念,即法律至上观念、限权观念、契约观念和自由观念。对这四个法律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英国宪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3.
鲁南希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138+140-138,140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意识与宪法的权威和效益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引领每个新时代的领军群体——大学生,他们的宪政意识,更是对中国宪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民主,法治,人权方面对现代大学生的宪政观念加以分析并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4.
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历史教学》2006,(2):32-35
英国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议会君主制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英国代议民主制的宪政模式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相结合,构成了当今世界议会民主政治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萌芽及发展历程的阐述,揭示了英国宪政传统的孕育是中世纪深厚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贤人会议到御前大会议再到议会这样的议事机构成为政治协商的组织保障;在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的基础上,经过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逐渐发展起来的普通法是制约王权的有力武器;而君主、贵族、教士、骑士、市民等阶层是权力制衡的多元政治主体。三者共同开启了英国政治传统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议会君主制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英国代议民主制的宪政模式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相结合,构成了当今世界议会民主政治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制度、国家体制都是历史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但同时也是现实和人类理性吁求的发育、发展互动的产物。因此也就当然地存在理性化的观念基础。宪政体制就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一种对一般社会正义观念的接受的基础上的,是观念、逻辑通过假想的现实演绎出来的现实体制。其本身的人性观念基石是人生而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当今宪政实践中有其不同的价值蕴涵。西方宪政国家的实践目标和平等主题的转换的客观事实以及中国的百年宪政理想和宪政实践的具体历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说明了中国自始不存在产生人生而平等进而孕育形式平等观念和制度的条件,只能产生人分类而平等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构架。中国社会多年的宪政实践本身实际上是一直将宪政目标服务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宪政本身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立的价值诉求,现代宪政之道在于培植和建构宪政所需的人性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宪政模式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文章从英国宪政的形成与发展着手,进而分析宪政文化的成因,阐述对英国宪政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宪政制度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土地法的历史演进,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能从中把握宪政共和在英国孕育成长的过程。封建地产制度直接塑造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并且保留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中世纪晚期的产权革命又将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促成了宪政共和制度在英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议会民主制的母国,英国产生了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悠久深厚的宪政主义传统不仅支撑起了英国在近代的崛起和强大,同时对近代英国工人阶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英国工人运动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英国工人阶级的宪政主义传统为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和平转型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近现代宪政的重要要素,而其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用语最早见于英国的《自由大宪章》,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以宪政史为基点,梳理《自由大宪章》与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自由大宪章》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英美两国宪政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联剧变根源于苏联模式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宪政民主的冲突。个人权利的保障是发展宪政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的价值基础是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集体主义。在整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影响深远的国家要建立宪政民主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意识形态的创新,使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个人权利能够兼容,权利成为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做了大量解释,但对依法执政的宪政形式价值设计却几乎没有涉及到。依法执政的宪政形式要求党树立宪政形式价值理念,主要从政策领导转到法律执政;要求党推进依法执政的程序建设,实现党执政权威;要求党应通过法定选举程序进入国家机关执政,实现党政分工。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审视,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发生学关联,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核心灵魂。离开宪政,现代政治文明就丧失其基本的依托平台,并失去其生命与价值。同时,宪政又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两者之间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契合性。在现代社会,宪政是通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立法听证是程序的正义诉求,它为实体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正当性基础。立法听证充分体现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平衡的宪政理念,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创新和探索,是“无知之幕”宪政规则的深层体现,是社会组织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弥补地域代表制不足的制度化安排,它为违宪审查权的行使提供了客观依据。立法听证与宪政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因此,从宪政视域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立法听证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规范国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自由主义宪政的核心理念,而不能相反。在宪法观念的启蒙和传播中,清末民初公共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共和等观念体认上的偏向和误区,是民初自由主义宪政试验失败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之一。亦表明近代中国的宪政努力从一开始即发生了起点的位移和偏向:宪法观念尚未彻底世俗化,尚未落实到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8.
R. V. Simha 《Resonance》2012,17(2):117-138
Willis H Carrier, the Father of Air Conditioning, placed the science of air conditioning on a firmscientific basis in the year 1911, in his paper ‘Rational Psychrometric Formulae’ — widely known also as the ‘Magna Carta of Psychrometrics’.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The centenary of this historic event happens to be the past year 2011. Amongst his many achievements are his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the Psychrometric Chart (which remain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chart presentedmore than a century ago), the Law of Constant Dew-Point Depression, Dew-Point Control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Centrifugal Refrigeration Machine.  相似文献   

19.
罗轶轩 《政治思想史》2019,(1):176-195,200
主权权威与分权机制是现代宪法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构成要件,彼此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和谐关系。不过在现代早期,主权概念是依托绝对主义话语建立的,以至于博丹、霍布斯和孟德斯鸠都断定二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然而,主权的公共性在实践逻辑上要求刚性的制度控制来规范权力的使用,以防止主权被私有化、国家被家产化。只有对绝对主义主权概念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主权者的虚位化之后,才能达至主权与分权的现代和解,然后才能依靠分权制衡机制来保证主权的公共性。洛克基本完成了这一理论改造工作,但并不彻底。只有到了《联邦论》,完全的现代宪法政治理论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梁袁关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重大事件相联系,在戊戌变法时期、民国初年、护国运动时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时而言和,时而结怨,变化异常,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袁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梁启超宪政思想和袁世凯帝制思想的冲突和斗争,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