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素材,创作新闻作品,均贵在一个“新”字。要使一篇作品有新意,必须下苦功深入基层采访,多动脑筋勤思考。但是,现在有的记者存在着一种毛病,就是喜欢抄近路,投机取巧。他们浏览着上一级新闻单位或兄弟新闻单位的文章,觉得可取的便抄录下来,取其思想,  相似文献   

3.
怎样辨析和提炼采访材料王宇新闻采访时常会碰到一大堆有用或无用的材料,如何分析、提炼材料,准确地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这是衡量一个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是记者毕生需要修炼和追求的。另一方面,目前有些记者单凭看材料、听“汇报”就进行报道的现象也越...  相似文献   

4.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6.
有些记者从事新闻采访,一靠访问、二靠观察,往往却忽视了另一个采访的手段——善听。以采访对象的心理来说,在通常情况下,接受采访时总在寻找“耳朵“。这就是说,一般人是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所做的和所想的东西告诉别人,并喜欢有人能够坐下来听自己讲的话。训练有素的记者便迅速而从容地利用这个优势从信息提供者的嘴里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做到这一步,作为一个记者在采访时不应该是十分健谈,而是洗耳恭听。有一次,新闻界前辈萧乾在中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的工作明显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其他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说记者的工作“特殊”,不是说它有多么高贵、有什么特权,而是说记者身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实现)是一种职业性行为,是为获取新闻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但这种社会调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记者当自律     
新闻界曾曝出央视一记者到杭州——家房地产公司采访向被采访单位索要礼金被查处的“新闻”。2003年又有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中因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送的礼金、金元宝,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查  相似文献   

9.
听而后验     
“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这是做学问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新闻采访来说,也是必须坚持的。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吗?有的同志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采访,听汇报,看材料,走马观花之后,便据此写成新闻。这些同志以为,情况是单位负责人亲口说的,材料是经过单位领导认定的,还能有什么差错?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有的单位专门组织“秀才”编织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并且利用新闻为自己造舆论,因此,我们难免上当。  相似文献   

10.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要问得准确、巧妙、简炼就要学会“听”。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是有效地听。“听”可以捕捉新闻信息,有时采访对象谈话走题时,靠“听”还可以用巧妙的问话使其言归正传。可是有些记者采访时却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只想着采访之前拟好的几句问话,结果一些虽有价值却没有列入记者采访范围之内的新闻线索都滑掉了。还有的记者表面装出认真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盘算其它事,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采访中的“听”与“问”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11.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12.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台运营时期,新闻记者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产生的作用极高。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采访特别关键,其中,记者可以通过采访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当事群体,采取电视或者网络的方式将具备新闻价值的内容以及采访信息呈现到大众面前,并且,面对面的采访交流也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确保新闻的安全性。不过,受被采访者学历、社会地位等多环节因素的影响,便对新闻记者提出了严格的挑战,明确要求在具体采访工作期间,新闻记者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本文主要探索了提升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应变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有家企业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采访那位代表,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语顿使记者满脸尴尬。我敢说,这件颇有些滑稽的事儿,在新闻单位恐怕不是个别现象,报社周围的单位往往成为采访的死角。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自己眼  相似文献   

15.
要想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采访必须深入到位,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所共知的常识,采访“深入”程度也成了新闻记者业务水平高低最核心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记者岗位不久的年轻记者,笔者试图从有限的新闻采访实战经验着手,简要论述“采访硬骨头该如何啃”。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17.
跑线记者是报社新闻源的主要力量,为新闻的张力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跑线记者已越来越难获得独家新闻,跑线记者从被采访单位获得的新闻资源,被采访单位一般也提供给其它新闻媒体,或者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造成新闻报道中的“同题作文”。做独家新闻,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跑线记者虽然面临共享资源的困惑,但只要构思精、角度新,把原有话题做大做全,还是能在“同题作文”中做出独家新闻的。跑线记者要“工于心计”,精巧构思同题文章跑线记者做新闻一定要“工于心计”,有精巧的构思,多角度探询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记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要具备熟练、精湛的采访能力,有助于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取第一手的新闻事实资料、掌握新闻真相,为人民群众报道相关的新闻消息。良好的提问艺术是新闻记者在开始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熟练的提问技巧、懂得察言观色、不冷场,并且善于透过新闻表面看到新闻事实的基本素质。因此,本文就来对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应确立怎样的采访路线?7月中旬,无锡日报新闻中心就此举行专题研讨。走一条怎样的采访路线,反映了记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记者对新闻规律的认识水平。 丰富多彩的答案,表达了与会者的深刻思考。围绕“采访路线”这一焦点,采编人员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采访路线要与可信性、可读性、预见性相结合; 采访路线是个“变数”,但不变的是新闻规律。记者采访的目标,应该是新闻的本源。无论是“基层”还是“上层”,都是记者靠拢新闻源的一种途径; 记者行走在采访路线上,需要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有了感性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