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  相似文献   

2.
常世举 《天中学刊》2007,22(3):69-7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中浸润了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人生本苦的佛家体验,又有悲天悯人的基督情怀。白先勇能够成功地疏导自己的情感焦虑,这与他对宗教具有某种程度的亲近有关。他最终并未皈依宗教,但他的创作与宗教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20,(2):26-3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去国后的小说创作相较早期作品有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技巧》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首先是整体性的,它促进了白先勇理论自觉性的形成,其对于形式的强调也让白先勇将创作目光更多聚焦于形式之上;其次这种影响也是具体的,《小说技巧》中提到的绘画法、戏剧法、视点转移等理论都被白先勇吸收并贯通到他的小说创作里,这使得他的创作技巧逐渐纯熟。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5.
论文剖析了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创作的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白先勇笔下的台湾女性遭遇不仅仅是个人悲剧,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分析了白先勇创作风格,指出作家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他的小说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宿命论的神秘色彩;沧桑、失落的悲剧意识和跳跃、朦胧的意象流动。这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关怀人生的写作态度,以及作家心灵最深处的对人生归宿的玄想。  相似文献   

7.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代派小说家白先勇的作品弥漫着浓重的“失落感”。其悲情叙述主要通过他手中的妙笔创设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来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小说中色彩的运用大大拓展了其小说的蕴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创作思想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一贯主张将写作题材与写作技巧的高度统一作为批评小说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他的一些小说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化特征,而这既与他“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追求相一致,又正是白先勇小说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紧紧抓住将军之死这一关键点,通过对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死亡事件的统计分析,把将军之死纳入到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中进行考察,力图通过论述死亡给个体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以及死亡书写本身对作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力图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著名美国华人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白先勇小说描写了台湾特有历史年代的人物,渗透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我试着用尼采的悲剧观来解读白先勇的两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做着“永远不老,青春永驻”的美梦,是一个日神式的悲剧人物。而《孤恋花》中的娟娟是一个酒神式的悲剧人物,她在迷醉中完成了自己凄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聂华苓、白先勇、陈映真等人的创作为例,阐述了台湾当代文坛的小说创作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复归的原因:后殖民化的政治、经济格局;作家年龄的阶段性特点;作家所受的教育及环境;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5.
选取家世和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李煜及南宋末期的王沂孙、张炎三位词人,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比较,说明他们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放逐是白先勇小说的主题,亲情的丧失与放逐、文化家园的丧失与放逐、海外漂泊与自我放逐是白先勇小说放逐主题的三重奏。  相似文献   

17.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小说的成功,归功于作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他以语言的丑陋和颓废之美、舒缓的文风、错综的语体美、人物语言高度的个性化,再现了被历史遗弃和赶下宝座的天潢贵胄及其不肖子孙的式微命运。他的文学语言,契刻着浓厚的文化乡愁,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兴衰感和人事沧桑感,使读者深深体味到人物命运的多舛,以直取人生真味。他以文学语言为魔棒创作的精品小说,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在整个华语文学圈,白先勇小说的语言具有经典性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白先勇短篇小说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镜像的诗意、隐喻的艺术、意境的神韵三个方面,以审美角度来把握白先勇小说的诗化品格,从中体会作者艺术创作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2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分水岭。置身异域,白先勇从过去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领地摆脱出来,开始了富于社会内蕴的人生课题的思考。他的小说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他思想与艺术得到升华的重要收获。在1964—1965年以留学生题材为主的小说创作中,白先勇以这一特殊的流放群体为表现对象,集中对他们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心灵痛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