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建良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2-I0033
新闻摄影人常常会犯两种错误;为了画面形式上的艺术效果弄假成真;为了画面内容上的宣传效果又要弄真成假。我最近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幅朝鲜照片,就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
从景泰蓝奖杯说起□任广耀一位语文教师为了给学生讲授课文《景泰蓝的制作》,专门到我这儿来借了一只景泰蓝杯,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能见到实物,提高讲课效果。提起我的这只景泰蓝奖杯,这里还有一段与《新闻战线》的情缘呢!那是在1989年,我在湖北省宜昌地委党校执...  相似文献   

3.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4.
最近,原川沙县文化馆馆长林幼光先生(上海戏剧学院48级老校友)给我打来电话,他准备向上海戏剧学院捐一组老照片。这组老照片是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以下简称上戏)表演系76届毕业生奚美娟考学时的工作照。照片交到我手上时,我沉默了许久。这组照片是当年上戏为了感谢林先生对招生工作的支持,送给他留念的,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报道两年,我共在省以上报刊见稿100余篇,被军区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集团军作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表彰,并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回想自己成长进步的经历,我真是由衷感谢政委谢守忠的那顿“剋”。前年春上,我走上了团报道干事的岗位。为了早点在报上见稿,一开始,我成天闷在办公室里研读报纸,想点子。一天,我从报纸上看了一篇写某师党委热心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报道,灵机一动,决定仿照此文写一篇反映本团党委热心为基层办实事的稿子。于是,精心构思,以称关再难,也不能让基层跟着作难》为题,写了团党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奔4新舞台     
我一直怀疑甚嚣尘上的“后PC时代”概念是个阴谋,是那些在信息产业主战场上败下陈来的厂商串通起来,为了推销他们拙劣产品的一场炒作。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箭,转眼间解放军报第十二届新闻函授即将结束。作为本届函授学员,回想起这近一年的学习历程,心绪难平,真舍不得说“再见”。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参加函授前,我曾多次向媒体投稿,均无奏效。参加函授后,在指导老师的热心辅导下,我已在《解放军报》上稿1篇、《军事记者》2篇、其他媒体20余篇,使我再次激发了写稿的热情,信心倍增,干劲更足。“熊建同志:你好!今编发你一稿,拟发11日军报,寄上大样剪贴,存念。祝学习进步!”这是马厚寅老师于3月7日给我写的亲笔信。捧读来信,令我感动不已。马老师为了一名素昧平生的学员来…  相似文献   

8.
自从爱上新闻写作,渐渐地被报纸上各类新领有趣的标题所吸引。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总结我的教训,许多稿子屡投不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标题不精彩。为了能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开始收集报纸上好的标题。收集标题要做个有心人。外出采访、办事,我必带两个小本子:一个是采访本,一个是标题记录本。不管是什么时候和地方,一看报纸上有好的标题,就赶快记下来。一开始,各类标题混在一起,想找个参考标题费好大的劲。后来,我便对记下的标题进行分类,整理成卡片,然后装进自己的标题库。几年来,在我的“生活类”、“友谊类”、“讽…  相似文献   

9.
只要我打开电脑,屏幕上爱因斯坦就随之出现了。他推开屏幕的角角上的那扇门,甩掉身上披着的风衣,手里拿着一个茶杯,开始对我的写作进行监视。现代科学这个玩艺,真是无所不能,孩子送给我这个笔记本电脑时,就告诉我为了解除写作时的身心疲劳和青灯冷对之寂寞,可以选一个我最喜欢的吉祥物,与我形影不离。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新闻战线》的一名忠实读者,作为一名高校校报编辑,我坚持阅读《新闻战线》已有10多年,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很大教益。在此我把我的经历和感受说出来,并真诚地向《新闻战线》道一声“谢谢!”1989年6月,我从大学毕业并留校从事校报编辑工作。由于我大学学的是数学,走上与新闻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后,我犯了难。虽然大学期间凭着爱好我采写了一些通讯稿,但正儿八经地办报纸,却有些吃力。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编辑角色,弥补新闻知识上的不足,单位领导向我推荐了《新闻战线》。拿到《新闻战线》一读,便觉眼前一亮:它既…  相似文献   

11.
我当兵快5年了,每月津贴费才几十元,无法与那些在上海、广东等地打工的同学月薪上千相比,可我并没因此羡慕这些同学。在这近5年的生活里,虽然清贫艰苦,我却追寻到人生的另一种快感。新兵下连,我被分到国防大学学员六食堂,当了一名炊事员。为了让三军将领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菜肴,我刻苦钻研刀工与烹饪技艺。在食堂第一个月,左手就被菜刀切过三次,右手被溅起的沸油不知烫过多少次,可我干劲依然不减。年底,经过民主评议,我被评为“优秀士兵”。将校学员毕业前,赠给我们炊事班的那块“饭菜飘香”的牌匾,让我乐了。这是我有生以来…  相似文献   

12.
冯龙 《军事记者》2005,(9):70-70
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专业知识极为贫乏的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在不曾见面的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在军内报刊上稿130余篇。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油墨飘香的铅字时,我总是要反复细致地读几遍,对照底稿检查自己写作上存在的不足,因为章经编辑老师之手精雕细琢后发表,其中又多了一层学问。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4.
我偶然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种神奇而美丽的小花叫做依米,在极度干旱的非洲戈壁上,只有根系庞大的植被才能生存,但依米只有一条柔韧的根,为了汲取生存的养分和水分,为了抗争那随时都可能终止的残酷命运,它蜿蜓盘曲着穿越坚硬的沙石,  相似文献   

15.
杨国儒 《大观周刊》2011,(26):99-99
我连续教了几届的初中毕业班语文了.我觉得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一些不同之处,它所有的指向都有目的,带有功利性色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应对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各位老师分享。  相似文献   

16.
听说我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着实大吃一惊!虽然不至于目瞪口呆,却已百思不得一解。老高年届六旬,平生连一个短篇都未曾写过,忽然要写长篇小说,没有感冒发烧吧?是为了出名吗?老高的官不大不小,在圈子里已小有影响,还要靠一本小说打场子?何况弄得不好,还会在本不大亮的牌子上,抹上一把稀泥!是为赚钱吗?老高虽是工薪阶层,但却己达温饱。何况挣钱的道儿有的是,何故偏偏选上这吃力不讨好的门径呢? 就连我的妻儿也很疑惑:工作忙得有时连晚饭都不想吃,还有时间写小说?老伴劝我说:“等退休了慢慢再说吧!” 不管…  相似文献   

17.
和成功人士交谈,很容易就会有大收获,和已经成功同时还在试图不断超越自己的人交谈,收获之外还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激情,从杨京那里出来的时候,分明可以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澎湃,我知道,那是一种激情,一份冲动,一腔热血,借用杨京在2003年光通年会上年终总结的标题,我将这一切感受记下,愿和所有渴望成功并且为了成功努力拼搏着的人们共勉。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函授老师:您好!我是第十二期新闻函授学员。自去年参加了贵中心函授学习后,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老师们看了我的作业后,中心都及时回信给予指点和指正,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这一年来,在老师们的教诲下,通过自己对新闻理论的学习,对每期的函授通讯都认真阅读和分析,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到掌握。去年一年,我在各报刊上稿共32篇(幅),从而从连队调到了政治部新闻报道组,成了一名光荣的报道员。为了帮助更多热爱新闻写作的官兵,使他们也像我一样,学有所成,为我旅新闻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地坑院梦呓     
有位名气很大的名家,说是为了“刨根究底”.漫游到我故乡的川源沟壑地区,在颇具陇东特色的地坑庄上面兜了一圈或几圈,遂发一声哨叹:人类穴居的习性何其久远!从他这声哲人的感慨中,我们可以听出名家的空泛。恰恰我就出生在地坑庄,并且是一孔黑咕隆略的土窑洞。培育了我渺小生命的那片胎衣,就埋在窑洞土坑前窑脚底下的黄土里。这是我父亲做的主,据说那胎衣和我的灵魂、命运有什么瓜葛。而我能猜想到的,只是我的眼睛和耳朵,视力和听力发育得挺好,应该得益于窑洞的光线始淡和绝对宁静。后来,我学会了爬行,从一尺来高的门槛上翻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